以桥为引,折叠时空的舞台诗学——评儿童剧《和华教授谈心》
发布时间:2025-08-21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在戏剧的世界里,某些意象总是悄无声息地越过情节的表面,轻轻叩击人心。它们不属于语言,却比语言走得更远;不依附说教,却让意义自然沉淀。儿童剧《和华教授谈心》中的“桥”,便是这样一个承载着丰富内涵的意象,它贯穿全剧,以独特的方式构建起时空的折叠,实现了科学精神的传承与教育意义的升华。
在儿童剧《和华教授谈心》的舞台上,一座桥巍然矗立。它并非为跨越江河而设,而是以象征的伟力劈开时间壁垒,让当代少年与数学大师华罗庚在折叠的时空中相遇。这座桥,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枢纽,是精神血脉传递的通道,更是整部作品诗意的核心意象。
《和华教授谈心》剧照
桥首先以“时空折叠”的魔法重构了叙事。它使华罗庚生命长卷中的关键片段——金坛初中课堂上灵光乍现解题的少年,病榻上以惊人意志演算推翻苏家驹结论论文的青年,在清华园内从管理员迈向讲台的学术转折者——得以同时辉映于舞台灯光之下。当不同年龄的华罗庚在桥上彼此凝望,生命的光谱在折叠中交融共振,昔日少年眼中对数学纯粹的惊奇,悄然延续为青年病躯中不屈演算的意志。这超越了物理时空的拓扑式并置,使华罗庚精神的生长脉络如浮雕般立体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尘封的档案,而成为可触摸的当下。
舞台更借由精妙的意象群,让抽象的科学精神具象可感。算盘这一古老工具被赋予新生,在“算盘之舞”中焕发异彩:舞者手持发光算盘,以身体为笔,在空间中勾勒出数学的韵律。珠串碰撞的清脆节奏与电子音效交融,形体从模拟珠算的离散跃动渐变为表现微积分的流畅曲线——数学史的演进被编码为一场身体诗学的盛宴。“树獭”的意象则如神来之笔,将华罗庚的学术品格凝结为可感形象。青年病榻上“要像树獭一般……永远岿然不动”的箴言,与舞台深处浮现的沉静少年形象叠印。树獭外表迟缓却内核坚韧,正是穿透浮华直抵真理核心的绝妙隐喻——它无言诉说着:真正的进步,深植于最沉静的专注与最持久的守望。
“谈心”之名,在剧中升华为一座超越时空的精神之桥。当现代少年手持象征性“电话”,多次被老师询问是否选择直接报送清华;当不同时期的华罗庚在舞台上彼此凝视、低语或鼓舞,“谈心”早已超越对话形式。它成为灵魂的邀约与深度共鸣,邀请小观众“参与”华老关键的生命抉择,体验焦灼、期待、病痛中的执着与成功的纯粹喜悦。金坛那座沉默的青铜雕像终于在戏剧魔法中获得了温热的脉搏与可亲的语调——伟人走下神坛,成为孩子们可以走近、对话并引为精神伙伴的“大朋友”。
《和华教授谈心》剧照
此剧以桥为引,完成了舞台诗学的时空折叠。它使历史从尘封的相册中苏醒,使伟人精神如星辰照亮当下。少年与大师在桥上相遇,求知之手跨越百年长河相握——在知识的星空下,每一代探索者都是时空长河中的同路人,而真理正是我们永恒的坐标。
《和华教授谈心》不仅展现了华罗庚从金坛少年到数学巨匠的足迹,更以“时空折叠”的舞台魔法,让当代青少年与历史人物共情共行。当算盘珠声与树獭箴言在剧场回荡,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科学家的传奇,更是一种可触摸的精神力量——在喧嚣中沉静,在质疑中坚守,在时空长河中以真理为桥,连接每一代追梦的心灵。
(作者:查姿孜,系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