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线下“无事不扰”线上“精准靶向” 常州以科技赋能促执法检查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5-05-13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今年以来,常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以下简称常州支队)积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及文化和旅游部、司法部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原则,探索构建“无事不扰+精准靶向”的监管模式,努力实现线下检查不越位,线上监管不缺位。一季度以来,线下检查数量明显压缩,检查总量同比下降近60%;线上线索发现率明显提升,查办案件有效线索提高48%,办案数量不降反升,执法检查转型升级实现了阶段性新成效。 

一、线下检查不越位,做到“无事不扰” 

2025年常州支队出台年度1号文《关于进一步优化现场执法检查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通过制度化手段优化监管方式,平衡好“有效监管”与“服务企业”的关系,切实压减重复或不必要的执法检查。

《实施意见》明确开展现场检查应制定检查计划并向社会公布,一年内对同一检查对象的同一检查事项实施的频次不得超过有关上限规定。《实施意见》要求开展现场检查应出具相关检查通知文书,制作检查文书并做好检查记录。《实施意见》提出执法检查应注重严格执法、善意执行,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使执法检查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依规执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首违不罚”“不予处罚”。以此为蓝本,制定出台了“文旅市场监管减频增效专项行动方案”,被列入常州市年度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项目。

二、线上监管不缺位,做到“精准靶向”

在不断优化线下检查的基础上,常州支队以“数据赋能、靶向治理”为核心,加紧推进无感式介入、精准化监管的执法体系建设,打造远程监督、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一体的非现场监管体系。

一是网络巡查全面覆盖,织密监管“一张网”。依托常州网络文化市场智能巡查云平台,运用网络爬虫、AI文字及图片识别等技术,对全市网站做地毯式巡检,自动扫描网站内容,做到ICP备案站点及IP号段全覆盖。该平台收录常州本地网络域名及地址120余万个,年度扫描对象600余万个,年均排查重点号段800余次,提供各类违规线索120余条,为网络违法线索获取、证据固定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旅游线索专项排查,打好整治“组合拳”。今年,常州启用了旅游违法线索专项网络巡查平台,该平台后台自动巡查短视频、社交平台等,实时抓取旅游类视频、图文等数据,通过关键词库和语义分析,锁定高风险内容,以巡查采集自动化、核查流程化,实现“大海捞针到靶向治理”的转变。平台上线以来,共巡查数据1900余条,发现涉嫌违法线索21条,涉及违法当事人6名并进行立案处理。

三是智慧监测强化监管,筑牢安全“防火墙”。针对Live House、音乐节等文化业态快速发展出现的内容安全风险、资质管理漏洞、实时监管困境等问题,常州运用AI技术开展视频监测智能分析,探索语音语义分析功能、演出剧本备案比对功能、风险预警与证据固定功能等。通过精准识别风险、实时干预违规、全链留存证据,实现“全时段、无死角”覆盖,推动“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促进市场主体自律。  

三、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执法“新引擎”

常州支队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自主研发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系统”移动平台和“常州文化执法”智能助手,推动执法效能跨越式提升。

一是优化自建移动系统,实现“指尖检查”。基于全市“一网统管”中台能力,常州优化自建了流程简化顺畅、统计精准直观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系统”移动平台。执法人员实时新建任务、上传检查记录、调取电子证照,借助后台数据,能直观地关注检查情况,全面地了解各辖区内场所分类情况,实现了“指尖检查”全流程闭环。 

二是探索开发智能助手,助力“智慧执法”。今年,常州抢抓国产AI大模型快速发展带来的技术平权机遇,基于DeepSeek-R1模型,以紧贴实战的应用为主线,自主开发了“常州文化执法”智能助手,于2月上线微信服务号开放内测,已梳理出包括公务写作、证据分析、法律检索、案卷辅助评查等6大类常用场景和工作流程。目前,“常州文化执法”智能助手入选了全国文化市场智慧执法试点工作。

常州以线下检查的“无事不扰”和非现场监管的“精准靶向”,通过制度创新压缩冗余检查、科技赋能提升监管精度,既减轻了市场主体负担,又筑牢了市场秩序防线。下一步,常州将持续完善监管模式,推动执法升级,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常州智慧”。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