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动脑又走心!三杰馆举行“纪念馆里的非遗课”劳动节专题活动
发布时间:2025-05-08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当红色基因遇上非遗手作,碰撞出的火花点亮了孩子们的五一假期。“‘筷’乐小匠人”木工筷子手作大挑战、“木版生春”藏书票里的时光密码、“笔耕不辍”非遗金属锡的魔法变形记……5月1日—5月5日,常州三杰纪念馆推出劳动节三大主题研学活动,让大家沉浸式体验“动手动脑又走心”的亲子时光,吸引60余组家庭参与活动。
“‘筷’乐小匠人”木工筷子手作大挑战
20组亲子家庭戴上小围裙,拿起锉刀,化身“小匠人”。小朋友们学着爸爸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打磨木筷,哪怕鼻尖沾着金粉也全然不顾。木工老师穿梭其中,耐心指导,示范如何用砂纸将棱角磨成温润的弧度。家长们则化身摄影师,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孩子专注的侧脸和沾着木屑的小手。木屑纷飞间,一根根独一无二的筷子逐渐成形,亲子间的默契也在工具与木材的碰撞中悄然升温。

“木版生春”藏书票手作之旅
大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重温事迹、敬献鲜花、聆听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其独特的版画魅力,是书籍不可或缺的伴侣。活动现场,孩子们握着刻刀,在木板上小心勾勒图案,遇到难题时,便抬头向家长“取经”。拓印环节,油墨香气弥漫开来,一张张融合了古朴韵味与童趣的三杰Q版藏书票就此诞生,传承与创意在此刻完美交融。

“笔耕不辍”非遗金属锡的魔法变形记
在张太雷纪念馆,亲子家庭在1212条“红领带”下,认真聆听英雄故事,并亲手系上红领带,满满的仪式感扑面而来。在信仰空间,大家了解非遗锡器制作的知识后,纷纷拿起小锤子,像小画家一样在锡片上“画画”。刻花纹、塑笔杆,锻打时“当当当”的声音此起彼伏,奏响了最美的劳动乐章。锡片在锤与錾的魔法下,不仅变成了笔尖锋利的钢笔,还能折成绕腕的手镯,让孩子们惊叹于“月光金属”锡的神奇。
孩子们手中打磨的木筷、雕刻的藏书票、锤制的锡器……这些不仅是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三杰馆用创新的方式,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为亲子家庭镌刻下了充满意义与趣味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