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蛇纳福,新岁启封丨三杰馆举行“纪念馆里的非遗课”春节专题活动
发布时间:2025-02-05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值此佳节之际,常州三杰纪念馆推出“喜迎春节·金蛇贺岁”系列活动,邀请大家走进纪念馆,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
4场活动中,120余组亲子家庭跟随讲解员体验“觅渡·追光”“惊雷·回声”学习线路,小朋友们认真聆听瞿秋白、张太雷的革命故事,一面面图板集中展示了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峥嵘岁月,一幕幕辉煌诗篇激励着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深受感动与鼓舞。
瞿秋白诞辰126周年纪念特别版——“甜绘新春”非遗糖画手作研学
在瞿秋白纪念馆内,故居角落摆放着瞿秋白使用过的书桌和文具,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主人当年刻苦钻研、不懈追求真理的往事。孩子们围聚在此,眼神中满含敬仰之情。这里不仅是探寻历史的窗口,更如同一堂鲜活且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传承人向大家介绍了糖画的历史渊源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随着讲解的深入,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叹的光芒,对即将开始的手作体验充满了期待。
随后,在实践环节中,加热过的糖浆在老师的巧手下迅速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艺术品,引来了阵阵赞叹。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小朋友们手持特制的小勺,小心翼翼地将融化的糖液滴落在光洁的石板上,勾勒出心中想象的图案。尽管初次尝试的作品或许不够完美,但那股认真劲儿和最终完成作品时脸上洋溢的笑容,无不体现出这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甜润新春”常州非遗梨膏糖手作研学
1923年,瞿秋白曾翻译俄文版《国际歌》,并首次将其歌词准确地介绍给中国人民。他的译本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充分传达出了原作中激励全世界工人阶级为自由和平等而斗争的崇高精神。《瞿秋白与国际歌》微课堂中,讲述者和听众都沉浸在这段历史与音乐交织的故事中,不仅加深了对瞿秋白及其贡献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国际歌》所承载的理想与希望。
随后大家在怀霜社入座,开始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常州非遗梨膏糖手作。
梨膏糖作为常州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它的制作工艺复杂且讲究,需要经过选材、熬煮、搅拌、成型等多个步骤。专业手工艺人现场演示了梨膏糖的制作过程:锅中的梨汁与冰糖慢慢融化,混合着姜片、蜂蜜等天然成分,在小火慢炖下逐渐变得浓稠香甜。
每位参与者都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亲自尝试制作梨膏糖。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温热的糖浆倒入各种形状的小模具里,等待其凝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到传统手工艺的乐趣,还学习到了关于健康饮食的知识。
此外,张太雷纪念馆还举办了“福香迎新”非遗香牌手作研学、“鱼跃新春”非遗滚灯手作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春节期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广大市民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