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见苏韵”环省行常州站:文物演绎焕新彩,文旅融合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02-19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2025年1月22日至2月12日,由江苏省文旅厅主办的“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第六站)在常州博物馆成功举办。这场历时20天、横跨春节的文化盛宴,以“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为主题,通过“省市联动+科技赋能”模式,打造出“文化传播有深度、观展体验有温度”的展览新范式。展览设置“见物、见展、见证、见面”四大板块,将顶级文物资源、前沿科技与创意设计相结合,成功构建了“展、学、游、购”一体化的文旅新场景,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的创新对话。
本次展览共接待观众23.8918万人次,日均超1.2万人次,单日峰值达20098人次,创下常州博物馆临时展览客流新纪录,成为江苏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春节期间,观众在常州博物馆门前排起了长队
多维传播,掀起全民文化热潮
常州博物馆构建起“线上+线下”的立体传播矩阵,以创新策略助力展览出圈。线上,提前推出精美预热海报与吸睛短视频,点燃观众期待。开展后,深度报道持续跟进,深挖内涵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积极引导互动话题,鼓励观众分享观展感受,让讨论热度持续攀升。展览期间,联合新华社、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深度联动:开展首日新华云直播吸引38.7万人次观看;新华社专题报道《跟着“国宝”文物走基层》点击量达50.4万次;学习强国常州平台也发布了《文旅迎春|常州博物馆:家门口看大展 品春节“文化味”》视频,将展览亮点和观展热潮生动地呈现给观众。线下,在常州第一高楼现代传媒大厦、市中心邮电大楼以及博物馆外墙面,大幅海报强势亮相,以展览特色文物为核心,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用精美的画面、醒目的文字吸引路人视线,不仅提升了展览知名度,也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同时,常州博物馆充分发挥新媒体矩阵优势,通过官方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布23条展览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113.34万次;微信、微博推送59条图文信息,总阅读量52.18万次。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平台上的观众自发分享成为展览“破圈”的关键。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家门口看大展”“常州博物馆”等相关话题阅读量持续攀升,热度不减。从详尽的观展攻略、深度的文物解读,到热门的文创产品推荐,网民们展开了全方位、多维度的互动讨论。这种“官方引导+民间自发”的双向传播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展览的知名度,更成功推动传统文化以年轻化、时尚化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国宝”云聚,尽显江苏文脉底蕴
此次展览汇聚了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及常州博物馆的二十余件重量级文物,堪称江苏文博界的“顶流盛宴”。南京博物院的“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精美绝伦,不少人专程前来只为一睹它的真容,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气之王”;南博镇馆之宝“错银铜牛灯”以其两千年前的环保设计理念惊艳全场,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非凡智慧;苏州博物馆的“饕餮纹玉杯”则以细腻的雕工,成为明代玉雕技艺的巅峰象征;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掐丝珐琅鎏金太平有象熏炉”,以其繁复的珐琅彩绘与吉祥寓意,成为观众争相打卡的焦点。此外,常州博物馆作为东道主,特别遴选了五件馆藏珍品,包括良渚文化十二节人面纹玉琮、北宋越窑青瓷镂空香熏等,彰显了常州作为江南文化重镇的历史底蕴。
展览通过各地的国宝级文物,共同绘制了一幅江苏文脉的壮丽画卷。这些文物不仅代表了各自时代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特色,更展现了江苏悠久的历史文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观众在观展时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也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参观“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
科技赋能,打造无边界博物馆新体验
展览突破传统展陈模式,以“数字展+珍贵文物+文创艺术”的融合形式,构建了一座“无边界博物馆”。通过裸眼3D、AR增强现实、VR虚拟漫游、AI数字人互动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观众可通过AR技术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场景,如“错银铜牛灯”的烟雾净化功能以动画形式直观呈现,亦可通过虚拟互动魔墙自由探索文物细节,实现“零距离”鉴赏。展览使用VR技术创新性地将三家博物馆的历年特展数字化,并浓缩于常州博物馆空间,形成“一展看遍江苏”的独特效果。这种虚实结合的策展方式,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更让观众感受到科技与人文碰撞的无限可能。
VR眼镜互动体验
寓教于乐,开启文化传承新课堂
展览期间,常州博物馆共开展585场公益讲解,服务观众2.5万人次。生动有趣的讲解,不仅引导观众深入了解展览内容,还让历史文化知识变得更加鲜活易懂。
此外,为进一步深化展览的教育功能,特别策划的“遇见苏韵”系列教育活动聚焦青少年教育需求,通过“汉光熠熠——古代照明‘黑’科技”“运河舟楫通南北”“走进《姑苏繁华图》”等37项特色教育项目,以沉浸式学习体验吸引600余人次深度参与。这些活动涵盖了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展教融合的模式,有效实现文化传播与教育实践的双向促进,形成展览资源与教育活动的良性互动机制。
“遇见苏韵”系列教育活动
文创破圈,文化消费持续升温
四大博物馆联袂推出的文创产品,以“潮流化、实用化”为设计理念,将文物元素融入日常用品,引发消费热潮。据统计,展览期间文创销售总营收达263.9万元,特别是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系列冰箱贴、摆件、手编挂件,凭借萌趣造型迅速售罄,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爆款单品;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茶礼套装”以运河为包装灵感,茶香中氤氲着水韵江苏的千年文脉;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毛绒剑”胖嘟嘟、圆滚滚,深受年轻人喜爱。常州博物馆配合新春推出的以馆藏文物为原型的“乐绒绒”系列毛绒玩偶和被游客们戏称为“小绿炉”的越窑刻花卷草纹镂空香薰冰箱贴等都引爆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断货王”。这些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不仅让观众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更以创新设计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文创购物区人头攒动
江苏,依水而生,因文而兴,这片沃土孕育了丰厚的历史底蕴与璀璨的文化瑰宝。此次“数见苏韵”展览,不仅是一场文物与科技的跨界盛宴,更是文旅融合的一次深度探索与创新实践,在这里,古老的文化遗产正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焕发新生。未来,常州博物馆将继续以创新为桨,以文化为舟,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扬帆远航,书写苏韵流芳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