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艺术与技术的碰撞——从欧亚制瓷的起源说起

发布时间:2022-09-21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2022年9月18日下午2:00,南京师范大学施茜教授做客“常博大讲堂”,她主讲的“艺术与技术的碰撞——从欧亚制瓷的起源说起”讲座通过中吴网、常州博物馆官方视频号、中华文博共享平台、文博头条等进行直播,总计在线听众5.13万人次。
       施茜教授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副院长,设计学博士(博士后)、双硕士,英国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访问研究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访问学者、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本次讲座结合常州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华美多姿——日本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藏德国梅森瓷器展”内容,主要从日本、德国、法国的制瓷起源,介绍亚洲和欧洲陶瓷制造技艺结合的历程。
       大航海时代之后全球贸易路线建立,中国的陶瓷、丝绸、漆器等工艺品大量出口,在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中国艺术风格的流行风潮。直至1644年,中国陷入明末王朝交替的内乱之中,1656年,又颁布禁海令,日本肥前瓷器成为了中国外销瓷的替代品,远销欧洲。并且根据欧洲人的喜好,产生了“染付芙蓉手”“柿右卫门”“金襕手”等样式。
       欧洲人惊叹于亚洲瓷器的精美,一方面不断地进口以满足生活所需,另一方面一直在尝试破解瓷器制作的奥秘。在罗马帝国的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的长期大力支持下,炼金术士伯特格与多年寻找陶瓷秘药的物理学家特斯蔡霍斯合作,复制成功“红色炻器”,也就是类似于中国宜兴紫砂的一种陶瓷。直到1708-1709年,伯特格在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发现了一种叫做“长石”的瓷土,促使德国成为了欧洲第一个生产出真正瓷器的国家。1710年1月,奥古斯都二世在德累斯顿建  立了陶瓷工厂,同年6月,工厂搬到梅森,从此开始了“梅森瓷”的时代。1720年左右,“梅森瓷”解决了系列技术性问题,生产步入正轨。
       欧洲瓷器的成功烧造很可能跟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汉名殷弘旭)有关。在康熙年间的1712年和1722年,他先后两次在《耶稣会传教士写作的珍贵书简集》上发表关于其在中国江西传教时所考察了解到的景德镇制瓷生产技术的文章,包括胎土、釉料、成形、彩绘、色料、匣钵制造、装器入窑、烧成等等,引起整个欧洲的震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资料的传入,帮助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破解了长期以来苦苦追寻而不得其法的制瓷秘方。
       17-18世纪是法国文化艺术历史上辉煌的时代。路易十五时期,受蓬巴杜夫人影响,艳丽娇柔的洛可可代替豪华浪漫的巴洛克成为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格。蓬巴杜夫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亲自参与塞夫勒皇家瓷器的生产和管理,瓷器作品融入了其个人鲜明的审美品位,总体造型色彩艳丽、富贵奢华而独具特色。尤其是研制出了丰富的釉上彩颜料,包括粉红、翠蓝、嫩绿、豆绿、紫色、鹅黄等等,以及最著名的粉红蔷薇色彩料。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1757年后,日本、中国相继丢失了欧洲市场,欧洲各国基本上都拥有了自己的制瓷技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器型改造和釉上装饰。日本制瓷开始面向国内销售,中国瓷器则主要销往美洲。

讲座为我们系统梳理了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影响,以及欧洲瓷器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内容丰富、图片精美,施教授深厚广博的学识、条理分明的讲述,让听众收获了新知,增长了见识,对常州博物馆的德国梅森瓷展览多了一分解读。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