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市锡剧院党支部“党建系列讲堂”助推党建工作“上台阶”第二期
发布时间:2022-04-20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党建引领创新局,同心共筑锡剧梦。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常州市锡剧院第一时间制定工作方案并下发通知,院团近期不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全院学党史、悟思想,赓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孕育的红色精神。4月19日上午,常州市锡剧院邀请了锡剧老艺术家刘平鸽老师授课,全体演职人员踊跃参加,活动以老艺术家畅述锡剧情怀、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生动再现老艺术家们的事迹,唤起了现场后辈们的红色记忆,把大家带回了那个悲壮激昂的革命年代,推进红色文化育人。
刘平鸽,1951年出生,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导演学会会员,常州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代表性传承人,曾任江苏省五、六届青联委员、常委,常州市天宁区八、九届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1963年从艺,主工青衣,花旦,启蒙于锡剧表演艺术家杨企雯老师,1984年拜锡剧表演艺术家王兰英为师。历任常州市锡剧团演员、艺委会主任、导演、副团长。1994年结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在锡剧舞台上主演过《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三看御妹》中的刘金定、《梁祝》中的祝英台、《江姐》中的江雪琴、《三篙恨》中的白玉凤、《春江月》中的柳明月、《珍珠塔》中的陈翠娥、《双推磨》中的苏小娥等40多部戏,秉承了王(兰英)派潇洒大方、朴实自然、激越挺拔的艺术风格。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被专家称为"有创造力的性格演员”。她音色甜美,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深受观众朋友的喜爱,被誉为常州锡剧“三朶花”之一。
12岁那年,也许是机缘巧合,我唱了两首歌曲,一首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革命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另一首是“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便懵懵懂懂地走上了让我为之奋斗终生的锡剧之路。
1959年,有好几位青年尖子演员从外地锡剧团被挑选到常州市锡剧团,使当时的队伍迅速壮大,剧团行当齐全,人才济济,在江浙一带声誉鹊起,与江苏省锡剧团、无锡市锡剧团三足鼎立,相互媲美。锡剧团附设学馆成立于1963年底,学员都是从市内几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中挑选出来的,一共46名(演员专业30名,男女各半;器乐专业16名,平均年龄14岁)。师资的配备是从锡剧团抽调专业老师,从教育系统抽调文化老师,有蔡培伦和余杰任主任。市委宣传部划拨教育经费每生每学期500元,市文化局划拨伙食费每生每月16元,学制5年。学馆按照课堂教育与演出实践相结合、专业基础与文化知识共进的原则,制订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每天早晨6:30分,我们伴随着天宁寺的钟声到隔壁红梅公园吊嗓子,爹妈给了我一副硬骨头,为此我没少吃苦头。
期间,时任宣传部长的李文瑞和文化局长赵宗昌,经常到学馆来检查工作,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赵局长的一句问候语“你们吃得饱吗”?在领导来看望我们的时候,老师会安排几位同学给他们唱上几段,演唱结束后,李部长叫住我,说:“小鸽子(他们都这样亲切地称呼我),你演唱有激情,这是一个演员好的艺术素质,但要学会控制,江姐是个共产党员,革命战士,革命战士是不怕流血牺牲的,在当时白色恐怖的环境下,她是不能这样流泪的,要把眼泪吞进肚子里!”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几十年过去了,我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在后来的舞台演出实践中,我也慢慢地体会到,流泪确实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1968年—1969年,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上山下乡热潮中,我们学馆的学生也被领导安排到太隔公社红卫山开山种树,进行劳动锻炼。红卫山是矗立在太湖之中的孤岛,山上连一家小店都没有,而我们的宿舍极其简陋,一间土坯房,中间用土砖砌到三分之二高作为隔断,地上用稻草一铺,女生就住在里外间,当时洗澡也只能四五个人同时坐在浴锅里,条件及其简陋。
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当,就注定要与苦相伴。除了练功吃苦之外,巡回演出的生活更是艰辛。我们有时会住在刚打扫干净的牛棚里,铺上一些干稻草,打开铺盖席地而睡。有时就在舞台的上下场,拉上幕布,一边住男演员,一边住女演员。有一次我还寄宿在农民家的寿材旁边。三九严寒会冻得发抖,夏日酷暑会热得中暑,演出时包上大头,穿上胖袄,扎上大靠,脖子上还围了条狐狸尾,在舞台强光灯的照射下,头晕目眩,浑身乏力,抬不起胳膊、睁不开眼睛,仿佛灵魂游离了自己的身体,不一会就中暑晕倒在舞台上。大幕紧急关闭,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我抬到后台,把服装卸开,又是掐人中,又是打扇子,给我喂了点水我才慢慢苏醒过来。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坚持把戏演完。每年的大热天到农村演出,我们是一边洗澡,一边拍蚊,与蚊共舞。这些困难都能克服,最要命的是要带着还为断奶的孩子开码头巡回演出,孩子抵抗力差,一天天的生病,迫不得已,只能请还是十四 五岁的小姑子与我一同开码头,帮我照看孩子。。。我们长年累月地在外演出,每半年回家一次,换洗衣服、被褥,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但选择了这个事业,就必须克服所有的困难,脚踏实地,努力拼搏。为锡剧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老师们(老前辈)为剧团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振兴锡剧事业,奉献出了毕生的心血。老艺人曾说过:要想上台演戏,就得学会台下“偷”戏。这句话虽然很直白,甚至有点不雅,但不无道理。平时别人演戏,排戏时,你能在边上认真地看在眼里,牢牢地记在心里,暗暗地勤学苦练,到关键的时候,不说是一鸣惊人,但救场如救火,最起码也能解燃眉之急吧。我的亲身经历,使得日后一直告诫我的学生一定要做个“有心人”,机会每人都会有,但机会一定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着的。成才之路,固然需要自身的天赋、勤奋、锐进,更需要赖以生存的环境,犹如花儿需要阳光、土壤、肥料。没有前一辈的传帮带,就没有我们新的一代;没有他们的培养,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没有观众的厚爱,就没有我们的舞台!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脉中有特殊地位。无论从文化传统的继承还是文化建设的角度,戏曲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尽管戏曲迟至两宋年间才诞生和成熟,却迅速成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和社会各阶层最喜爱的艺术娱乐方式,并且始终在中华民族文化创造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江苏常州市锡剧院党支部系列讲课活动,旨在引导年轻一代锡剧艺术工作者了解锡剧文化历史,提升锡剧艺术理论与实践水平,接下来还将邀请居亦琴等来院开展不同内容的专题讲座活动,通过汲取知识,开拓眼界,不断提升各部门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传承发展锡剧艺术。
常州市锡剧院 常州市文广旅局艺术处 2022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