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三杰”的红色家书
发布时间:2021-08-07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瞿秋白:柔情中诉说坚定信仰
中共六大之后,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因公滞留苏联两年。重病缠身的瞿秋白,被共产国际送往库尔斯克州利哥夫县玛丽诺疗养院休养。秋白、之华二人因此短暂分离,靠书信彼此慰藉。在这些家书当中,作为革命者和文学家的瞿秋白,留下大量激情火热的文字,今天读来仍可从中感受到那个风起云涌大时代的革命者的风采。瞿秋白在信中对爱人这样说:“你准备着自己的才力,要在世界革命及中国革命之中尽我俩的力量,要保重你的身体。我想,如果,我俩都凑着自己能力的范围,自己精力的范围,做一定的工作,准备着某种工作能力,自己固然可以胜任而愉快,对于工作也有益处。”杨之华回忆说:“他从来没有一点委屈情绪,也从来没有在同志、朋友和我面前诉说过受打击的事。”不仅如此,当瞿秋白察觉杨之华的委屈情绪之后,经常耐心地教育和热情地鼓励她:“稍稍休息几天之后,这种有力的爱,这整个的爱的生命,立刻又开始灌溉自己,开始萌着新春的花朵”“我们要抱着乐观去奋斗,我们往前一步,就是进步,不要有着愤嫉的心,固执的空想,要细观察社会病源”“极巨大的历史的机器,阶级斗争的机器之中,我们只是琐小的机械,但是这些琐小的我们,如果都是互相融合着,忘记一切忧疑和利害,那时,这整个的巨大的机器是开足了马力的前进,前进,转动,转动——这个伟大的力量是无敌的!”读着瞿秋白的书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与杨之华的对话,触摸到他们的脉搏。尽管离别的愁苦、无尽的思念与爱相伴而生,但信仰的力量使他们无比坚强!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人生重大转折时表现出的高尚品德和高风亮节!
女儿瞿独伊回忆,瞿秋白被捕后,国民党中统局曾派专人到长汀监狱去劝降。瞿秋白说:“事实上没有附加条件是不会允许我生存下去的……这条件就是要我丧失人性而生存。我相信凡是真正关心我,爱护我的亲属,特别是吾妻杨之华,也不会同意我这样毁灭的生存。这样的生存,只会给他们带来长期耻辱和痛苦。”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走向刑场,沿途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瞿独伊在谈上述情况时,眼眶里一直含着泪水:“我十分敬佩爸爸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我的‘好爸爸’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张太雷:奋斗中寻真正的幸福
1921年初,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要求中国的共产主义组织派一名代表前去联络。李大钊等商定,派年轻有为的张太雷前去。张太雷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派赴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启程前,由于时间紧迫,张太雷来不及回家告别,只好写封家信寄给妻子陆静华。此信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张太雷家书。张太雷写信的目的,是要向极盼他毕业后能够找到如意工作、进而改善家境的母亲、妻子诉说自己放弃“学而优则仕”的老路、选择革命道路的决定,并希望获得家人的理解。但在当时的反动政府统治之下,革命工作都是秘密的,不能在信中明说。为此,他首先从家人最为蔑视的官员腐败入手,讲官员腐败后不仅理想堕落,而且日常生活也会堕落,这与其追求的幸福是完全相悖的。他写道:“做了官,发了财,难保我的道德不坏。常常在官场中混,替那些不好的人在一起,嫖赌娶妾的事情或不能免。倘若是这样了,非特我的身体、道德要坏,恐怕家里要受莫大的苦处。你也看见多少做官的发财的人们多嫖赌娶妾。倘若我做了官,发了财,我自己也不能保不替他们一样的做坏事。”沿着这一思路,张太雷进而循序渐进地引导说:“惟有求得高深的学问既可以自己独立谋生,不要依靠他人,这样就用不着恐惧失去饭碗,心境自然也就安定”“又可以保持我清洁的身体,高尚的道德。不至于像那些做官的发财的人一样嫖赌娶妾做坏事”“求学问是一种最快乐的事,在有学问的人看,那嫖赌等多是痛苦而不是快乐,所以他们决不会去做那种事的”“所以我决计外国去游学求一点学问,将来可以享真正的幸福,你也可以享真正的幸福,母亲也享真正的幸福”。张太雷所说的“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学问,谋自己独立的生活”,即是赴苏联学习马列主义,吸取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以便将来回国干革命,投身共产主义运动。张太雷对母亲十分孝顺,信中特别关照妻子要妥善安排好家庭的经济生活,充满了对亲人的真挚感情:“母亲年老亦当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你可劝劝母亲说不要过省。不然我在外如何安心呢?”同时,他启发妻子要跳出自我私欲的小圈子,树立起远大理想。他充满深情地说:“我们现在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这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呵”“你必要照我告诉你的做,我在外心才能安”“希望我回来的时候,我学得很好,你也学得很好,那时我们多快活呵!”在这封家书中,张太雷向陆静华隐秘地表露了自己对未来的打算及对幸福的理解,表明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坚决走革命道路的决心以及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张太雷向家人直抒心意:他从事革命工作不是为了做官发财,而是为了求学问,做有高尚道德的人;他所追求的幸福,不仅仅是家庭温饱,而是人民将来真正、永久的幸福。这些都真实地展示出一个23岁的年轻共产党人可亲可敬可信的形象。对此,张太雷的女儿张西蕾深情地回忆说:“这封信我在青少年时期读过多遍,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恽代英:自觉谋社会的根本改造
被誉为“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的恽代英,是我们党内公认的著名理论家和宣传家。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一书,对自己确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推翻封建社会、传播共产主义为毕生奋斗目标的恽代英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男子,在其短暂的36岁生命中,他有着非同寻常的婚姻和家庭生活经历。
恽代英与妻子沈葆秀情投意合,非常恩爱。然而婚后不久,沈葆秀却因难产去世,年仅22岁。让人倍觉凄惨的是,沈葆秀留下的嗷嗷待哺的男婴,也在人间挣扎二十几个小时后随母而去。这对于风华正茂的恽代英来说,不啻晴天霹雳,他精神恍惚,茶饭不思,陷入无休止的悲痛之中。今天我们可以从《恽代英全集》中看到大量其悼念亡妻的文字,泣血的倾诉中透出一种全新的婚姻道德观:“女子丧夫,须守寡终身。男子丧妻,就可以转眼即忘之,而另结新欢。这是何等的不平等!何等的罪过!”恽代英为亡妻守义整整10年,许多亲戚朋友劝他再娶,均被断然回绝。在写给亲友的书信中,恽代英坦言,自己坚持独身的理由是“矫正世俗”。他“主张恋爱自由,为人类(无论男女)解除一切束缚”“恋爱自由,无论是素质的恋爱,感情的恋爱,乃至盲目的恋爱,都应该有他的自由”。可见,恽代英的“守义”,既是对妻子的深深眷恋,也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的抗议和挑战。1923年6月,在给弟媳葛季膺的信中,恽代英指出中国式婚姻困局所在:“一是男女性情不平和谅让;二是每因经济上彼此计较发生意见;三是只知恋爱别无正当志愿,及彼此间尊重人格的思想。”对此,恽代英潜移默化地劝导弟媳要用功学习,要有理想与心志成为一位独立的女子。沈葆秀故去后,恽代英一如既往地善待岳父一家。一年后岳父去世,其更以兄长的身份帮助沈家兄弟姐妹们。恽代英还用进步思想引导他们,使他们一家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恽代英的所作所为,深深打动了沈葆秀的妹妹沈葆英。1927年两人在亲友的祝福中走到了一起。婚后夫妻为了革命事业,聚少离多。1930年,恽代英在上海不幸被捕。1931年4月29日,“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恽代英在南京慷慨就义。沈葆英擦干了眼泪,踏着他的血迹继续战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杰出的共产党人,凭着信仰的引领与支撑,为国为民奋斗终生。他们的家书,纸短情长,让人从中深切感悟到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感悟到共产党人的家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