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百年一曲《国际歌》

发布时间:2021-07-23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闭幕时,庄严的《国际歌》响彻云霄。百年一曲《国际歌》,从南湖红船中的旋律低吟,到天安门广场的乐声激昂,不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建设发展年代,这首歌始终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不惧艰险、不懈奋斗。

今天常州三杰纪念馆与大家分享的就是《国际歌》的故事。

听在北京唱响的《国际歌》,就让人想到了常州人瞿秋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瞿秋白这个江南书生来说,就像在黑沉沉的天地间,忽然看到了一丝光亮,他决心到俄国去。

1920年10月16日,21岁的瞿秋白应北京《晨报》馆、上海《时事新报》馆的聘请,以特派员身份,由北京启程,去苏俄考察。途径哈尔滨时,正赶上当地举办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盛会。他说:会场里的人拥挤得不得了,宣布开会的时候,轰然起立,唱《国际歌》,声调雄壮得很,这是我第一次听见国际歌。

瞿秋白迫不及待地想让这首歌在中国大地上唱起来,瞿秋白成长于书香门第,有文采,通音律,懂俄语,女儿瞿独伊说,在翻译到“国际”一词时父亲停了下来。“音乐很长,中国只有“国际”两个字,说不出来,他就想用译音的办法来翻译(译成)‘英德那雄纳尔’”。

瞿秋白说,国际这个词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在唱的时候,可以和各国的发音一致,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1923年6月15日,他将译配的中文《国际歌》第一次发表在《新青年》季刊创刊号上。

5天后党的三大刚结束,代表们就来到黄花岗烈士墓前,在瞿秋白的指挥下高唱国际歌。此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时都要合唱《国际歌》,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在翻译了《国际歌》12年后,瞿秋白的人生也走到了终点。1935年6月18日,在长汀西门罗汉岭,一路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年仅36岁。 

《国际歌》是为纪念“巴黎公社”而创作的,由法国巴黎公社领导人欧仁 · 鲍狄埃作词,工人作曲家皮埃尔 · 迪盖特作曲,一经传唱就成为全世界无产者的战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把它定为代国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把它作为誓师之歌。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把《国际歌》定为国歌。

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问:为什么听中国人唱《国际歌》,和欧洲人不同,中国人唱得悲哀一些。毛泽东解释:我们的社会经历是受压迫,旧中国社会黑暗,民生多艰。“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在红军时期就用这样的词句来定位《国际歌》,而《国际歌》也在自己的“长征”中走遍了世界的角落,接纳了各种语言。

《国际歌》诞生了150周年,在中国传唱了一个世纪,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际歌》再次唱响——从大兴安岭山麓到南海诸岛,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歌声汇成洪流,奔向北京!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