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秋之白华 | 烽火年代刻骨铭心的爱情

发布时间:2021-07-17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执子之手、风雨同舟的爱人,充满革命和人性绚烂光彩的文字。进入红色七月,带你穿越烽火年代,体悟血与火中的刻骨铭心、相濡以沫。

常州延陵西路188号,瞿秋白纪念馆,黑白的色调散发出一种淡雅和沉静。纪念馆面积很小,却浓缩了秋白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36载春秋的短暂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5年6月18日,他高唱着由自己翻译、并传唱至今的《国际歌》走向刑场,从容饮弹。

纪念馆上百件展陈,像是在为我们这些后来者铺展开一条他总想着为大家开辟的光明之路,踏步向前,可以翻阅他的人生。

瞿秋白,1920年赴苏俄当记者,在苏俄考察时加入了共产党。陈独秀后来到共产国际开会时,就发现瞿秋白的理论水平非常高。

后来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他是社会学系的主任,杨之华是其中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学生,她还同时协助向警予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工作,在工作中和瞿秋白有些接触。

1924年11月,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合了。结婚时,瞿秋白亲自篆刻了一枚金别针送给杨之华,上面有七个字:赠我生命的伴侣。

透过这样的场景,可以望见风云激荡的大革命时代,秋白与之华之间那种默契的精神呼应和坚实的友谊基础,他们在共同的道路上诚笃相守、并肩前行。

瞿秋白写给杨之华的信,如同诗歌一般:

“海风是如此的飘漾,晴明的天日照着我俩的离怀,我俩只是少健康,否则如今正是好时光。像海鸥样自由,像海天般空旷,正好准备着我俩的力量,携手上沙场。”

这对灵魂伴侣,成就了“秋之白华”的美称。

中国革命的历史情境和时代的风风雨雨交织在一起的日子,让“秋之白华”这对恋人间的絮语渐渐升华为同志间的共勉,而这些热烈、温婉、细腻、纯真的文字,也留待之华在日后默默重温与遥想。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