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保中心“感受信仰的力量——革命文物建筑寻访之旅”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1-05-18 来源: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加强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利用,进一步做好革命传统教育及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市文保中心联合武进区文体旅局,于5月15日组织市民朋友先后寻访武进区境内的2处革命文物建筑——中共太滆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及王诤故居,了解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的革命志士的光辉事迹,用脚步和心灵一齐去“感受信仰的力量”。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杨桥古镇。杨桥古镇位于武进区前黄镇境内,地处太湖、西太湖、武进、宜兴的中心地带,是北上常州府城、南下宜兴县城及湖州府城的必经之地,水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古镇以镇南一座单孔石拱桥‘南杨桥’而得名,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贸易发达,集聚了多家当铺、茶馆、客栈、戏院、寺庙和富商宅院,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寻访者对古镇概况有了初步了解。
“与此同时,杨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重要地区。为切断新四军在太滆根据地的南北交通线,日伪军在武南地区实施‘清乡’政策。为确保南北交通线畅通,1940至1945年间,新四军、游击队多数以杨桥地区为通道出入宜兴、武进之间。杨桥地区由此成为武南地区中共地下组织的主要联络跳板,并在之后的反‘清乡’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现在参观的位于南杨桥南堍西街的桥南新村24号,就是当年设立的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 在介绍完地下交通站的成立背景后,工作人员又结合店铺建筑及复原展览陈列,对地下交通站的规模及革命烈士戴荣坤的英勇事迹作详细介绍。
地下交通站旧址为两间相连的硬山造砖木结构建筑,前后共两进,均设有阁楼,分别由固定木梯和活动木梯上下。2008年2月,中共太滆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被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及布展工程后,旧址重新对外开放。2020年12月,“杨桥村中共太滆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传统建筑组群”被列入江苏省传统建筑组群目录;2021年4月,中共太滆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被列入江苏省首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戴荣坤(1913-1945),杨桥人,1939年参加地下工作,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担任杨桥地下交通站交通员时,在交通站西侧对面开了一个铁匠铺,以做铁匠为掩护,担负新四军地下交通员的重任。当时,日伪军政人员及便衣暗探,经常到杨桥活动,戴每天注意搜集敌伪人员活动的情报。戴传递情报的方法很特别,为避免敌人搜查,他总是把情报内容强记,带着几把自己在铁匠铺打制的镰刀等农具,赶到漕桥街上一家杂货店,与杂货店老板(地下交通员)以暗号接头,在买卖镰刀的谈笑过程中巧妙地传递情报。在一次破坏竹篱笆封锁线的“反清乡”斗争中,戴带领群众在新四军独立二团的掩护下,拆除竹篱笆,堆成几堆,浇上火油点燃,一夜之间就销毁了敌人的竹篱笆封锁线。1944年9月,因叛徒告密,戴被日军逮捕,路经漕桥时跳河逃脱,后返回杨桥继续从事地下工作。1945年5月,戴荣坤再次被捕,面对日寇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牺牲时年仅32岁。
下午,寻访队来到位于洛阳镇天井村的王铮故居。工作人员首先带领寻访市民逐进参观了王诤将军幼年生活过的故居。
随后,大家移步故居西侧的“王诤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走近“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我省唯一开国中将、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我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了解王诤将军所开创的我党我军事业发展历程。
参观王诤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
王诤故居原为王诤祖父购置,坐北朝南,前后3进清式农舍院落建筑,面阔三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农舍。2007年底,镇村对王诤故居进行原址翻修,同时新建“王诤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于2008年9月全部竣工。修缮后,故居前后共4进,在陈列室置放王诤将军半身铜像,采用多种形式陈列布展,记载了将军一生中不同时期锐意进取的激情和拓荒奠基的担当。2018年,天井村再次对故居与陈列室进行修缮,并扩建陈列室两间,于2020布馆完成,分别为“红心馆”和“奋斗馆”,从多方面记录了王诤将军的相关事迹。故居现为江苏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
从“千锤百炼”“铁匠红心”的地下交通站旧址,到我党我军“千里眼”“顺风耳”通信事业开创者的故居,寻访者一路切实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参加本次活动的三井实验小学“赵亚夫中队”多名寻访队员表示,寻访活动受益良多,回去后将认真撰写日记或参观记,记录下今天的所观所感、所思所获。
据悉,为响应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主题,市文保中心今年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开展“跟着文物学党史”惠民活动,启动红色文化宣讲、《常州革命文物图片展》进学校、进社区巡展,策划红色公益研学活动,实现革命文物保护成果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