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央视特别节目 | 讲述瞿秋白张太雷革命初心

发布时间:2021-05-09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2021年5月,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播出“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以瞿秋白作为主题,展现秋白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当代传承。同期,央视“新闻直播间”《劳动创未来 奋进新征程》专题栏目中也讲述张太雷追寻信仰之光,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初心。常州三杰纪念馆为节目呈现积极配合栏目拍摄,并提供相关资料。

瞿秋白:开辟光明之路 坚定信仰之魂


八十多年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36岁的瞿秋白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英勇就义。为了心中信仰,他用鲜血践行了誓言。八十年来,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他们以实际行动,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这些天,叶子正忙着策划有声图书馆的设计方案,作为江苏常州秋白书苑的运营负责人,出生于军人家庭的她对于瞿秋白有着自己的理解。

江苏省常州市秋白书苑运营负责人 叶子:他真的是一个很有才情,一个文人的这种感觉。但是他又做着一件非常火热的,掀起整个中国革命浪潮的这样一件事情。很反差的一个碰撞,他的魅力所在也在这里。 

经典的红色元素与现代时尚的设计融合在一起,使得秋白书苑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到这里阅读打卡。

江苏省常州市秋白书苑运营负责人 叶子:以秋白命名,我们就觉得应该不能就是辜负这样的一个名字。

1920年,21岁的瞿秋白作为《晨报》记者去到莫斯科,誓为中国寻找一条光明的路。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他已经患有严重的肺病,但仍坚持革命工作。

江苏省常州市瞿秋白纪念馆工作人员 郭婷婷:他就说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他说我是有责任的,来俄国看看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看看这个红色的火种能不能带回来救救他这个苦难的祖国。

1923年,瞿秋白回国后担任《新青年》等刊物主编,发表了大量文章,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开创性贡献。他所翻译的《国际歌》也是我国最早能够传唱的版本。

江苏省常州市瞿秋白纪念馆工作人员 郭婷婷:他用了音译,把英特纳雄耐尔这个单词,就是保留了他的原音。是希望在中国的劳苦大众在唱到这个词的时候,能够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者发出同样的声音,同声相应。 

投身革命的瞿秋白参加中共三大并负责起草党纲,参与筹办上海大学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历史关头,28岁的瞿秋白主持召开了八七会议,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瞿秋白被捕。面对敌人的枪口,36岁的瞿秋白背着手拍下了人生的最后一张照片,从容就义。

江苏省常州市瞿秋白纪念馆工作人员 郭婷婷:他就说了四个字,此地甚好,然后盘膝而坐,面对枪决。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能有这样从容不迫的气度,是很值得人钦佩的。我觉得是这个世界上最酷的人生态度。 

如何使当代青年人与百年前的革命先烈产生情感共鸣,作为秋白书苑的公益领读人,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曾晨,探寻着问题的答案。

江苏省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曾晨:我觉得瞿秋白在我心目中像是一个榜样的存在。他在上海大学,在黄埔军校,他都有去讲过学,去传播十月革命。在我面前也有三尺讲台,我也是去向同学们传授我们马克思主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正以青年人的话语方式,把马克思主义讲给青年人听。这个五四青年节前,常州大学的师生们正在筹备一堂特殊的信仰公开课。

江苏省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曾晨:在去年这个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90后00后的表现非常非常让我们惊讶。瞿秋白他讲,他要辟一条光明的路。那个时代瞿秋白是行进在救国的道路上,而今天新时代我们是行进在强国的道路上。所以我们更加应该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

在秋白书苑举办的秋白读书会上。来自江苏常州市中医医院的王一分享了他的心得,他曾经是奔赴武汉抗疫的医护工作者,在他所在的援鄂医疗队里,年纪最小的医护人员只有23岁。年轻同事们的勇敢与向前冲的精神,让他很受触动。

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 江苏援鄂医疗队成员 王一:瞿秋白第一次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个时候他才二十几岁,一直到英勇就义也才36岁,他这么年轻就做了这么伟大的事情。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东西驱使他去做了这么多革命工作。后来我发现,信念对年轻人的重要性,当我们国家遇到这种危难的时候,大家瞬间就把这种凝聚力凝聚在一起了。为了我们的民族能安稳渡过这个难关,每个人都想做自己的一份贡献。

在武汉的抗疫前线,王一火线入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王一:别上党徽之后才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共产党人了。感觉自己心中有了力量。 

在秋白书苑的留言板上,有一张《国际歌》歌谱的影印件,来自一位特殊“读者”,瞿秋白烈士的女儿,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百岁老人瞿独伊。当年他的父亲就是唱着这首歌走上了刑场。

江苏省常州市瞿秋白纪念馆工作人员 郭婷婷:秋白在《儿时》里面写的,他说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融化在大众里,假使他总想着为社会做点什么,那么他就是永久的青年。哪怕你是五六十岁,六七十岁,只要每个人坚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那他就是青年。

张太雷:追寻信仰之光 为人民谋永远幸福


这是一张101年前的毕业证书,张太雷,原名张曾让,出身贫民家庭的他深感民众疾苦和国家衰败,大学里,凭借出众的外语学习水平,较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共早期党组织成员。在革命实践中,他的信仰越发坚定,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太雷。

天津大学张太雷研究中心副主任 蔡文杰:这是邓中夏的一篇文章,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太雷这个名字,就是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这是一个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铮铮誓言。

1921年初,北方党组织派张太雷到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临行前,他给母亲妻儿留下一封改了又改的信,这也是现今存世的唯一家书。为保守组织机密,他只对家人说,要去求一门高深的学问,为的是谋将来永远幸福。

张太雷外孙 冯海龙:党组织派他去,他义无反顾地去,但是他又要给妻子和母亲一个交代,所以说这封信写得非常长,很艰难。虽然不舍,但非常坚定,我就是要追求真理,追求所有人的永久的真正的幸福。

张太雷满怀信念踏上行程。他作为中国党组织派往共产国际的最早代表,做了大量重要工作。特别是在参加共产国际三大期间,张太雷经过不懈努力,排除了当时国内所谓社会党的干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唯一代表地位。

天津大学张太雷研究中心副主任 蔡文杰:意义非常重大,等于共产国际承认了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组织。在那之后,陈独秀出席共产国际四大,李大钊带队出席共产国际五大。

回国后,张太雷在推动国共合作、党团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做出贡献,成为共青团的主要创始人。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严峻关头,张太雷成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五人成员之一,确立了武装斗争路线。面对敌强我弱,一直从事文职工作的他挺身而出,担任广州起义总指挥,12月12日,张太雷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张太雷外孙 冯海龙:像张太雷他们这批人,他们在思想上彻底认识了,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能够让中国富强起来,能够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能够勇往直前。

弹指百年间,山河已巨变,但人们不会忘记为此献出青春与热血的先辈。在张太雷的常州故居、中学母校,在启迪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大学校园,无数青年人在追寻他的精神足迹。今年4月,以张太雷事迹改编的原创锡剧《烛光在前》在江苏公演,引发观众共鸣与缅怀。

五四来临之际,一批批党团员在烈士塑像前郑重宣誓,坚定信仰接续梦想,不负青春奋力前行。

在张太雷的母校天津大学,有一个以他的名字设立的“太雷班”,至今已延续15年,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骨干人才。在对口帮扶和支教服务的农村,在科研攻关和教书育人的一线,他们以新时代新作为,延续着“太雷”这个光荣的精神传承。

天津大学电气工程系系主任 刘艳丽:在太雷班有两个核心学习元素,一个是关于张太雷同志爱国,另一个是敢为人先,我想这个精神是永不过时的,特别是我们从事一些科研研发工作,怎么能够切实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对中国产生影响,甚至对世界产生影响,你不奋斗怎么能肩负起这份责任。

天津大学赴甘肃省宕昌县支教研究生 贾浩然:作为一名支教老师,看着孩子们青春洋溢的笑脸,还有他们一次次进步的成绩,都令我非常开心和激动,我们新时代青年要传承张太雷同志和千千万万先烈的革命精神,就是要真正把我们的所学所用同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出我们的青春力量。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