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特展第二期|歌川广重与《东海道五十三次》
发布时间:2021-05-07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北斋的画风强烈硬朗,广重则柔和安静。就写生而言,广重的技巧不仅较之北斋更缜密,而且比北斋的速写更清楚明快。若以文学形态做比喻,北斋就如使用了许多华丽的汉字形容词的纪行文,广重则是细致且平稳地款款道来的文章。因此,正如我说过的那样,北斋在他高峰期的杰作似乎并不特别体现日本情趣,反之,从广重的作品中更能领略到典型的日本风情和纯粹的乡土感觉。
北斋的山水画并不满足于真实的描绘,常以超拔的意境令人惊异;与此相反,广重的态度始终冷静故稍显单调,但并非缺乏变化。借暴风雷雨闪电急流赋予山水以动感是北斋的喜好,雨雪月色灿烂星斗之下的宁静夜景愈显闲寂,这是广重的拿手好戏。北斋山水画中出现的人物永远在孜孜不倦地劳作,而广重画中马背上带着斗笠的旅人总是疲惫地打着瞌睡。两位大家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两种倾向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们完全相反的性情。
——永井荷风《浮世绘山水画与江户名所》
人们常常把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作为风景画师相提并论,而实际上,他们存在着明显的精神气度上的区别。常博“江户の风景——日本浮世绘特展”第一期“葛饰北斋与《富岳三十六景》”已于5月5日结束。5月8日开始,大家可以继续来常博,欣赏此次展览的第二期,感受与葛饰北斋画风不同的,更加细腻、柔和、具有抒情性的另一位浮世绘风景画大师歌川广重的代表作《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
展期:2021年5月8日-6月6日
地点:常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
§歌川广重(1797-1858)
歌川国贞《立斋广重画像》
歌川广重本姓安藤,幼名德太郎,后改名重右卫门。其父亲安藤源右卫门是幕府消防组织成员,身份上也属于武士阶层。1809年,安藤德太郎的父母相继离世,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出于幼时对绘画的兴趣,他于15岁时投入歌川派大师歌川丰广门下学习。1812年,歌川丰广将自己画号中的“广”字加上安藤的本名“重右卫门”中的“重”字,将其画号命名为“广重”。
歌川丰广《江湖八景 爱宕秋月》 波士顿美术馆藏
歌川广重早期制作题材主要是人物画,现存最早的作品是1818年绘制的狂歌本《狂歌紫之卷》中的插图。同年年末,广重发表了根据当时上演的歌舞伎剧目制作的歌舞伎画《初代中村芝翫之平清盛与初代中村大吉之八条之局》,这是他现存最早的单幅歌舞伎画。
1829年,歌川丰广去世。1831年广重以“一幽斋”画名发表《东都名所》系列,是其真正意义上风景画的开端。也恰在这一年,葛饰北斋发表了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
歌川广重《东都名所 两国花火》 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藏
广重在《东都名所》中使用了当时新兴的矿物质颜料维尔林蓝,这种新的色彩与歌川广重具有文人品味的俳谐趣味相结合,在画面上构成一种感伤的审美情趣。
歌川广重《东都名所 高轮之明月》 哈佛大学博物馆藏
1833年,广重发表了《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奠定了他作为浮世绘风景画大师的地位。《东海道五十三次》一上市便大受欢迎,不断加印。之后,广重又连续制作了多个系列的风景画,如《江户近郊八景》、《京都名所》、《六十余州名所图会》等。
歌川广重《江户近郊八景 羽根田落雁》 大英博物馆藏
歌川广重《京都名所 岚山满花》 波士顿美术馆藏
广重于1856年开始制作并持续到1858年去世为止的《名所江户百景》系列是他最后的杰作,直到他去世仍未最终完成,后来由二代广重补笔。
歌川广重《名所江户百景 大桥暴雨》 波士顿美术馆藏
《大桥暴雨》表现了夏日傍晚的暴雨,大桥上路人行色匆匆,橙黄的桥面与紫霭的远景形成色彩上的对比。而如织的密雨中,只见一叶木筏在水面中悠然而下。这幅作品也因著名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临摹之作《雨中大桥》而广为人知。
梵高《雨中大桥》 阿姆斯特丹 梵高美术馆藏
梵高十分曾十分热衷于临摹浮世绘,其《开花的梅树》也是直接临摹了广重《名所江户百景》中的《龟户梅屋铺》。
歌川广重《名所江户百景 龟户梅屋铺》 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藏
凡·高《开花的梅树》 阿姆斯特丹 梵高美术馆藏
广重擅长用诗般的意境渲染平凡的生活,以绵绵春雨、林间月影和平野孤烟,衬托旅途的空寂,唤起人们对传统的怀念和浓郁的乡愁,由此被称为“乡愁广重”。
§《东海道五十三次》
1833年广重以“一立斋”为号刊行了保永堂版《东海道五十三次》,这是他最为著名的风景版画系列。此次展出的整套《东海道五十三次》来自意大利友人马达罗先生的收藏,是1919-1971年间日本采用传统工艺制作拓印的版本。
·东海道
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改善和控制交通体系,大举铺设驿道,设立宿场(驿站)制度,最重要的5条主干道称为“五街道”。其中,最重要的“东海道”是从幕府所在的江户到天皇所在的京都的道路,长约495.5公里,共设53个宿场,旅行者走完全程一般需要花费15天。
元和元年(1615年)之后,幕府为控制大名(江户时代,直接供职于将军,俸禄在一万石以上的领主),实行“参勤交代”制度,要求大名在江户和藩国交替居住,大名庞大的随从行列每年不绝于途。到19世纪,由于日本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员、物资在各藩国和江户、大阪、京都等大城市之间频繁流动,驿道上车辆行人更是挂轊驾肩。
《东海道五十三次》宿场地图
一般认为歌川广重参加了天保三年(1832年)八朔节(八月初一)幕府向朝廷敬献御马的队伍,因此得以欣赏东海道沿途风光。其于1833-1834年刊行的保永堂版《东海道五十三次》依次描绘了53个宿场的风景民俗,加上首尾的江户和京都,共55幅作品,获得了极大成功。广重以安闲的笔调再现了东海道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呈现的种种景致,将各种人物活动融入自然风景,体现了日本和歌中特有的含蓄典雅的意境,洋溢着淡定悠远的抒情气氛。
·《东海道五十三次》部分作品
下面对照上文中的地图,看看歌川广重笔下东海道部分宿场的景色吧~
《日本桥:朝之景》
日本桥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是东海道等“五街道”的起点,也是近代日本公路的起点,位于今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町。
广重描绘的是凌晨四点木门刚刚打开的场景,表现出江户城市的活力。日本桥的曲线结构和木门的直线形成对比。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微红色的天空照亮了远处的房屋。大名的队伍正从桥上走过,前方几人高举毛枪,暗示一段旅程的开始。近处是一队鱼贩,挑着担子准备去市场贩卖。
《品川:日之出》
品川宿是东海道的第一个宿场,位于今东京都品川区北品川。
大名的队伍正从山脚下的街道上经过,队伍最后几人身背两掛(用木棒挑着的行李笼)向宿场走去。放下驾笼休息的行人在路旁休息。茶社的卖茶女似乎没有招揽到生意。一轮红日刚刚从江户湾海上升起,海面帆船往来不绝,有的落帆泊岸,满载货物的大船升起白色的风帆,在朝霞的映照下开始远航。
《川崎:六乡渡舟》
川崎宿位于今神奈川县川崎市川崎区本町。行人必须在此处渡过六乡川(多摩川的下游)。川崎宿地近真言宗寺院平间寺,因此从各地前来参拜的游客颇多。
天空被夕阳染成粉红色,画面右侧远方是白色的富士山。树间宿场的屋顶鳞次栉比,已经过河的行人牵着负重的马,和驾笼中的人一起等待同伴。渡船上的人姿态各异。撑船的人身体向前弯曲,似乎用尽力气。广重用了较低的视角,使近景的人更加贴近观众,让人感到身临其境。
《神奈川:台之景》
神奈川宿位于今神奈川县横滨市神奈川区神奈川,它坐落在悬崖上,在此可以俯瞰江户湾的壮丽海景。
画面左侧是在余晖掩映下平静的海面。广重将海面上距离港口越远的船只画得越小,展现了空间感和延续性。画面右侧是陆地上的街景,沿着坡道向上是一间间茶屋和旅店,其中两个女人正在店外招揽客人。画家将自然景色与市井生活一同呈现在画面上,并让海面的蓝色与屋顶的桃红形成对比,以突出大海和陆地的区别。
《户塚:元町别道》
户塚宿位于今神奈川县横滨市户塚区户塚町。如果行人清晨从江户的日本桥出发,通常会在这里度过第一夜。户塚宿的“并木”(驿道旁栽种用于遮风避雨、保护道路的松树)是当时的名胜。
本作画面右侧,一位老者正慢慢通过柏尾川上的桥,桥头的路标上写着“左方镰仓道”,意思是左侧的道路通往镰仓。画面左侧招牌上写着“米屋”,其实是宿场的旅店。广重捕捉了一人下马的场景,此人头戴斗笠,遮住面孔,旅店的女主人侧身向他弯腰。马的另一侧也有一个男子背对观众,一个女子正解下斗笠。
《箱根·湖水图》
箱根宿位于今神奈川县足柄下郡箱根町畑宿,是东海道上最高的宿场,海拔725米,也是东海道上最难以攀登的部分。
画面以郁郁葱葱的山峰为中心,形成三角形构图,同时层层叠叠的山峦也形成了大大小小重复的三角形,让画面稳定又不失灵活。中心偏右位置的山峰高耸陡峭,画家大胆地用几种不同的颜色来丰富画中山石的层次,奇特有趣。这种用色方式应是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山间有一大队正在赶路的人群,画家巧妙地只勾勒了两个人物的身形,其余都仅用圆斗笠来表示。左侧是芦之湖蓝色的湖面以及远处对岸冠以白雪的富士山,景色宁静而平和。静态的景色与动态的人物的结合相得益彰。
《蒲原:夜之雪》
蒲原宿位于今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蒲原。此地鲜少下雪,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广重想象中的蒲原的雪夜。
画面左侧高耸的树木以及下方的坡道分别形成了两个稳定的三角形,其余部分形成的空间让雪变得更加开阔,画面宁静且有延伸感。紧锁门窗的房屋,满是积雪的树木和坡道,以及持续不断落下的雪花都是大雪的写照。在白色和灰色的主背景下,踏雪行走的三个行人身上的明亮色彩让他们从画面中突出了出来。穿着高木屐的村民收紧了伞,另两位行人披蓑戴笠。三人在雪夜艰难前行,似乎在描绘“风雪夜归人”的意境。
《滨松:冬枯之图》
滨松宿位于今静冈县滨松市中区伝马町。
广重选取了冬日原野上的一个镜头:几个或许素不相识的旅人聚集在一棵枯松下烤火取暖,浓烟直升到空中。冬季白茫茫的田野只有草堆和萧疏的树木。最远处是著名的滨松城,德川家康曾长期以此为基地征战,奠定了霸业。
《池鲤鲋:首夏马市》
位于今爱知县知立市本町本的“池鲤鲋宿”应写作“知立宿”(二者读音相同),因知立神社的净手池中有很多鲤鱼和鲫鱼,所以江户时代这里被称作“池鲤鲋”。
知立是重要的马市,每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到五月初五,会有五百匹左右的马集中在此交易。本作描绘的正是初夏马市的场景,微风吹过原野上茂盛的牧草,骏马姿态各异。一棵大树下聚集了交易的人群,热闹非凡。
《宫:热田神事》
宫宿位于今爱知县名古屋市热田区神户町,得名于坐落于此的热田神宫,是东海道最大、最繁华的宿场。热田神宫是日本最重要的神社之一,供奉着三种神器之一的草薙神剑。
画面中两匹马从神社前狂奔而过,身着绞染布料的几队人正在奋力追马。最前面一人的表情说明他已用尽全力。画面左上方有人在门口烧着篝火,右侧神社的鸟居通过与人、马的对比显得格外巨大。
《庄野:白雨》
庄野宿位于今三重县铃鹿市庄野町。“白雨”是指着夏日天晴时突如其来的暴雨。本作被认为是广重最杰出的作品。
画面采用倾斜的构图,青绿色的山坡和黑色的竹林相互交叉。密集的细线贯穿整个画面,极写雨势之强。人们被狂风暴雨弄得狼狈不堪,用上了蓑衣雨伞。往坡上走去的驾笼也被遮盖起来。竹林被风吹向一侧,昏暗的天色下,只能看见近处竹子的细节,远处的竹林只有浓淡不同的轮廓,虚实对比更凸显前方行人的姿态动作。
《京师:三条大桥》
经过长约500公里的旅程,行人终于抵达了东海道的终点京都。本作描绘的是鸭川上的三条大桥,位于今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大桥町。庆长六年(1601年)德川家康将三条大桥定为东海道的西端起点。
桥下,鸭川缓缓流淌、桥上行人往来不绝。对岸繁华的城市背后,东山三十六峰在夕阳下透出青绿色。
参考资料:
1.湖北省博物馆编《富岳三十六景 东海道五十三次》,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20年。
2.潘力著《浮世绘》,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年。
3.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编译《浮世绘》,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年。
部分图片来源:
1.浮世绘检索https://ja.ukiyo-e.org/
2.凤凰艺术http://art.ifeng.com/2015/1022/25694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