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四集电视纪录片《常州三杰》重磅上线CCTV-4《国家记忆》栏目!

发布时间:2021-04-25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历时一年多时间

精心策划制作的四集文献片《常州三杰》

终于在4月19日晚8点

于央视CCTV-4《国家记忆》栏目

正式开播了!

该片由常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主抓,

新北区、常州市电影电视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制作。

分集片名为《张太雷》《恽代英》

《瞿秋白(上)》《瞿秋白(下)》

今晚将播放《常州三杰》之《张太雷》

敬请收看!

这是一部向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

也是常州解放72周年的纪念之作

该片详细讲述了常州三杰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艰辛的革命历程和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充分展现了他们初心不改、勇立潮头,将年轻的生命和无悔的青春全部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怀。

在创作手法上,该片充分利用拍摄素材和挖掘而来的大量珍贵历史影像、文物、档案,将实景拍摄、动画设计、人物采访有机融合,带领广大观众跟随革命先烈的脚步,重返历史现场,触碰红色记忆,重新认识和感受19世纪的90后们,他们的青春热血、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

▲采访多位权威专家

为了更好地“为人物立传”,摄制组分赴北京、天津、哈尔滨、上海、武汉、广州、南京、常州、南昌、泸州等多个地方,追随三杰革命踪迹,探访家乡,深入故居和纪念馆,调研和梳理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和文献书籍,采访了先烈后人和权威专家,从而更加真实、准确、全面地还原了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

在纪录片《常州三杰》

前后一年多的策划与制作中

从片名的选取到剧情的展开

都经过了反复推敲修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剧的创作思路

1、一目了然 贴近受众

也许有人会说,分集片名太直白,为什么不赋予艺术性?其实,从酝酿、策划到初稿乃至摄制阶段,曾经用过的总片名为《初心》,各集片名分别为《辟一条光明的路》《为衔春色上云梢》《谋将来永远幸福》《留得豪情作楚囚》。之所以定稿时要作修改,这与该片播出窗口《国家记忆》栏目的定位密切相关。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是一个普及国史知识、形塑正确史观的媒介平台,该栏目通过常态化的日播形式和晚间黄金档的时段电视平台播出,培养观众收视习惯,稳定受众群体,形成长效机制,达到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关注国史、热爱国史的传播效果。

而且,《国家记忆》的每档节目将会在央视中文频道的亚洲版、欧洲版、美洲版播出。为了更加贴近海内外广大受众,对所播出的节目从内容、结构、包装及叙述方式均提出了特定的严格要求。首先,片名要起得直截了当,使观众一目了然。纵观《国家记忆》播出的众多人物传记片,都是以人物的名字命名,因此,《常州三杰》也不例外。

2、初心不改 本色依旧

尽管片名由《初心》改为《常州三杰》,但宗旨不仅未变,而且更加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可以说,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光辉人生,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的生动写照。但“常州三杰”每个人的经历都非常丰富,要让观众在总长度两个小时的的节目中获得收益,选材必须特别精到,每集的切入点更须引人入胜。

▲张太雷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证明

例如《张太雷》一集,开篇是这样写的:“1921年5月4日,在苏俄伊尔库茨克举行的旅俄朝鲜共产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正在用流利的英语致辞:‘我很荣幸以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名义在大会上发言。’……”由此展开,介绍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召开“一大”之前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他为争取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唯一合法政党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接着又叙述张太雷在建党、建团等方面的贡献,直到在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张太雷用壮丽的革命生涯践行誓言——“谋将来永远幸福”。

▲恽代英发起的武汉地区成立

最早、影响最大的进步社团互助社

《恽代英》一集,则从一张照片说起。这张照片摄于1918年6月19日,看上去像是一次普通的同学聚会,而实际上,是武汉地区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进步社团部分成员的合影。这个社团,名叫互助社。恽代英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号召发起成立互助社,就是要带领大家用实际行动救国救民。从互助社这个点切入,叙述恽代英可歌可泣的事迹,展示他“留得豪情作楚囚”的革命气概。

▲瞿秋白1923年回国时的照片

《瞿秋白(上)》,开篇描述:1920年10月16日清晨,一位21岁,看起来文质彬彬的青年,在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登上列车,开启了远赴苏俄的行程。他说:“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我愿去,我不得不去。”实际上,“辟一条光明的路”就是该集的题旨。《瞿秋白(下)》,以一个悬念开头:“从1923年10月开始,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突然发现他们喜爱的系主任瞿秋白,已经很长时间没来教课了。大家心存疑虑,却没人知道这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老师究竟去了哪里。”由此铺陈故事情节。

3、深入浅出 真实记录

作为一部“为人物立传”的历史纪录片,片中必然会涉及到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和众多人物。为了充分掌握素材,撰稿人在下笔之前,老老实实地先坐了“冷板凳”。与本片相关的三杰著作均细细阅读,三杰的传记也了然于心。

即使如此,一旦下笔,还是会遇到无法明确表述的难点。例如,瞿秋白、张太雷加入了由李大钊倡导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恽代英也参加了这个团体吗?有人写论文作出肯定的回答,但研究恽代英的权威专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还有,中共“三大”应该是“常州三杰”第一次共同参加的一个重要会议,但以往党史只认为瞿秋白、张太雷参加了“三大”,忽略了恽代英。党史专家远赴俄罗斯查询共产国际史料,这才发现参加“三大”代表的完整名单,从中看到了恽代英的名字。不过,这一新的发现尚未被补充到恽代英的有关介绍中,而且,瞿秋白、张太雷在“三大”的互动有迹可循,他俩与恽代英之间有什么交流,目前尚无史料支撑……遇到诸如上述的问题,撰稿时就感到缺憾。

▲中共三大决议案及宣言

有些内容,即使资料非常丰富,也只能用很少的一部分。例如,国共合作的上海大学是“常州三杰”一起工作过的地方。黄明彦说得好:“三个人就是上海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个人口才都非常好,都戴眼镜,都学识渊博,他们用丰富的马列理论,宽阔的视野,卓越的口才影响了一代年轻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关于三个人,当年的上海大学学生各有生动的回忆,但是,我们不可能在叙述每一个人的时候,都对上海大学作较多的笔墨。于是,将上海大学的内容置于《瞿秋白(上)》集中,而在张太雷、恽代英的篇章里,只能点到为止。

▲上海大学

既要充分地表达,又要尽可能地通俗易懂,播出平台对文本创作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上,本片采用了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的手法,在对“常州三杰”作真实记录的同时,力求让观众从稍纵即逝的影像中获得感知和收益。     

手机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观看

文章来源于文旅常州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