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诗坛高手盛世哀音 | 读黄仲则

发布时间:2021-03-08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黄仲则是乾隆年间的落魄悲客

但却是诗坛奇才

他的诗人之诗给我们留下大量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摘选其中三篇与大家一起分享

01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诗文赏析: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漂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慨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黄仲则从小便失去了父亲,十二岁时祖父去世,十三岁时疼爱他的祖母也离他而去,后来唯一的哥哥又不幸早亡,本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龄,身世却是这样的哀怨、悲苦。

家境贫寒、孤独无依的生活本就十分不幸了,黄仲则却还疾病缠身,对镜自照,镜中的人已被病痛折磨得皮包骨头,面容憔悴的样子令他自己都觉得触目惊心,使他不禁怨恨命运对自己的残酷,上苍对自己的不公。

恩师邵其焘先生语重心长地劝慰他,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意志消沉,劝他暂时放弃写诗,尤其是不要诵读悲苦之事,但这对黄仲则来说,是做不到的,因为诗歌就是他的生命。回顾自己二十年来的“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是诗人发出的不平感慨。

02

《别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诗文赏析:

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妻妾悲凉,欲哭无泪。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黄仲则从小就是一个天才,八岁便能写出文章,十六岁参加童子试,当时参加考试的有三千多人,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中了秀才,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他家境贫寒,只能和母亲一起相依为命,后来考举人一直没考上,做官便没了指望,23岁的他,面对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一家人生活的重担,都落在和他一样大的妻子肩上,生活的艰辛,给了这对贫贱夫妻太多的压力。为了解决生活的困境,刚刚在家过完年的黄仲则,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又一次远离家乡,前往安徽给当官的人做参谋。前几次出行,他的老仆都跟随着他,陪伴着他,但这次他的老仆将留在家中,在遥远的异乡,他将再也听不到亲切的乡音了,可见黄仲则此次离家是多么的无奈和酸楚,完全是被生活所迫。告别老母,心情最为沉重,发出“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的一声悲叹,话还没表达出来,而感情已经不能承受。

03

《葵巳除夕偶成》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诗文赏析:

时间慢慢地流逝,各家各户的欢声笑语从四面八方隐隐传来。

在石桥上昂首而立的人却恍若置身世外,他凝望着天空,却把一颗明星当作月亮观看了多时。

黄仲则自小就很出名,性格很孤傲,因为没有得到所期望的社会地位,所以心中一直愤懑不平,此时正是乾隆中期,贫富对立,两极分化,流民遍野,人才遗弃,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当时诗人25岁,在安徽督学朱筠府中,除夕回家过年。对于社会即将发生的乱象已有预感,心中惆怅,又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心有所感,便以“偶成”命题,写成了这组诗。

与家人团聚,本来应该愉快的过除夕,但黄仲则内心却忧虑重重,忧患无法排解,便一个人来到静悄悄地市桥上,默默地站着,抬头凝望着天上一颗明亮的星星,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那些欢歌笑语的人们不了解他心中的忧患,他只能徒然感叹,斗转星移,岁月如桥下的流水,一去不复返。想想自己,从小便相当有名声,却不能受重用,即将到了而立之年,功不成,名不就,再加上穷困潦倒,还体弱多病,愤激悲伤之情,一齐涌上心头。(三杰馆)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