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博物馆藏精品文物线上赏析(二十八)
发布时间:2021-03-05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常州博物馆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成果,持续推出馆藏精品文物的数字云展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让人们相聚在“云”端,欣赏异彩纷呈的精品文物,用文化的力量鼓舞士气抗击疫情。
1970年,在江苏省常州市茶山王家村发掘了一座明代夫妻合葬墓,出土的金饰不仅式样繁多、工艺精湛,而且成套组合、规格较高,其中这件梵文金簪尤为珍贵。
根据出土墓志上的“明王淑人杨氏墓志铭”,再结合《毗陵王氏宗谱》(世恩堂)的相关记载,可以推断出这座夫妻合葬墓的墓主为正三品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沂。王沂生于正统八年(1443),卒于弘治十七年(1504),享年六十二岁。他于成化辛卯年(1471)考中举人,乙未年(1475)又中进士,历任礼部祠祭司主事、山东布政司右参政、江西布政司右布政使、山东布政司左布政使、督察院右副都御史、通议大夫等官职。所以这件金簪是封号淑人的三品官之妻杨氏,在盛装之时所插戴的首饰,可能因为她生前非常喜爱而随之下葬。
金簪通长12厘米,宽5.8厘米,纯金质,重31克。簪首用薄金片打制而成,上端为日月、火焰图案,中间为一镂空梵文,下以联珠纹和莲花瓣作边饰。簪杆为银质,固定于簪首背面。发簪的主体梵文采用了镂空技术,这样比较省料,同时避免镂空后的金器有空虚之感,整体精致、醒目。
这件金簪为明代妇女“头面”中的挑心,是以自上而下的插戴形式妆点在整副头面的最高处。明代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三:“妇人头髻在隆庆初年皆尚圆褊,顶用宝花,谓之挑心。”挑心题材多为佛陀、梵文、摩尼、西王母等。
把释道题材用于金银首饰上的装饰始于元,兴盛于明,其意多为祈福、消灾免难,纹样以各种佛像和真言梵文为主。其中梵文簪钗的制作大约起于明成化时代的宫廷,源于宪宗对番僧的宠信,它从教理、教义中提炼出若干有既定意义的标志性的物象,来代表佛学理念,用以表达信仰者祈福的心愿。
这件金簪上的梵文为“十相自在”,它由七个梵文字和三个图案组合而成,为标志时轮金刚本尊及其坛城合一的图文,七个梵文依次分别为:亚、热、瓦、拉、玛、恰、哈。三个图案则为:新月、明点、慧尖。十相自在意为寿命自在、心自在、愿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资具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令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等十个方位与年、月、日、时等时辰所组合的时空宇宙世界都一切自在,令信徒可以免除刀兵、疾疫、饥饿及水、火、风等灾难,使其所在之处吉祥圆满、眷属和睦、身心安康、去处通达、所求如愿。
梵文未必人人识得,因此有些神秘感,显得意味丰富深远,而辟邪祈福得获护佑的含义又很明确,所以很受当时的人们推崇,成为贵族妇女最为常见的首饰式样之一。这件梵文金簪玲珑剔透,极具观赏性,为研究明代金器制作工艺、服饰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