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词游常州】运河风光篇——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
发布时间:2021-03-01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宋)苏轼
/ 注 释 /
① 徂:往,过去。三见岁云徂这句的意思是已经过去了三年。古人喜欢用这样形象的句子来表明时间,如“辞家见月两回圆”。② 桃符:古代风俗,正月初一挂在大门上的桃木板,一般这两块木板上 画着两位门神神荼和郁垒。古人以为这样能压住邪气保全家平安,如“总把新 桃换旧符”。③ 烟花:泛指春天艳丽的景色。“烟花三月下扬州”。④ 屠苏:指的是屠苏酒。古代风俗,正月初一按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
/ 背 景 /
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 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先后十一次来到常州,并为 常州写下“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的缱绻之句。宋徽宗建中靖国 元年(1101)他遇赦而归,最后定居常州,赁居常州城内顾塘桥之孙氏会馆(现 在常州前后北岸的藤花旧馆),是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8.24),因病逝于常州。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两首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除夕。这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润州(镇江)一带赈饥,经过常州时正直除夕之夜,为不打扰常州官民,苏东坡夜宿于通吴门外运河孤舟之中,在寂寞孤独之中度过了一个除夕夜,因此有感而发,创作此诗。岁尾年终,时光流逝,孤舟相依,更能引起诗人岁月如水流逝的感伤。
这两首诗极力渲染诗人穷愁老病的悲凉心境,其实这时诗人还不满四十岁,但已有苍老之感。“烟花已做青春意”,是说江南景物如烟已经蕴涵生机盎然的春意,而诗人此时因疾病缠身,须发已渐白了。但仍需从颓废中振作起来,不以穷愁为意,不以衰老为念,尽管是最后一位喝屠苏酒的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体现了其一贯的豪迈旷达、乐观向上的诗风。
/ 链 接 /
常州古运河始凿于公元前495 年,吴王夫差下令开凿江南古运河,河从苏州望亭经常州孟河入长江,为京杭运河最古老的河段之一,名邗沟。历经隋炀 帝时期的“南北大运河”、唐宋时期的常州运河网系,直至元代改称为京杭大 运河。
历史上的常州,运河穿城而过,城市沿着运河主轴铺展,在千里大运河上,这种形制堪称唯一。依河而建,因河而兴,是常州城2500余年兴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大运河常州段是江南运河连江通湖的重要河段,全长45.8 公里,其中世界遗产段长 23.4 公里。自隋以来常州就成为漕运重要驿站。
元朝以后,运河曾三次南迁,形成了现今“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 风貌。先后走出了唐荆川、汤贻汾、盛宣怀、李伯元、瞿秋白、史良、刘国钧、赵元任、周有光等一大批名人大家。苏东坡曾14次乘船游常州,并终老于此。
到了近代,运河又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摇篮,大成厂、大明厂、戚机厂、恒源畅厂等一批民族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于运河两岸。大运河孕育了常州的文化底蕴内涵,滋养了常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见证江南历史变迁和文明演进 的“活化石”。关于大运河,有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隋朝时,扬州开了一种十分绮丽的花叫琼花。隋炀帝听闻它的惊艳后,决定去赏花。他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通了著名的隋朝大运河,并乘豪华龙舟前往。但等他行至时,琼花却 已凋零。此花在南宋被移植临安便枯萎,移回扬州又复活。又有一传说,隋炀 帝为了下江南遍寻美女而开凿大运河,史载隋炀帝确有在扬州建了“迷楼”金 屋藏娇。(文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