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精品 |《九鲤图》:波间之乐
发布时间:2021-01-28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吴青霞(1910—2008),名德舒,号龙城女史,别署篆香阁主,江苏常州人,自幼秉承庭训,师从其父(江南收藏家、鉴赏家吴仲熙)临摹宋、元、明、清各派各家工笔画,并深得其精髓。吴青霞1956年进上海中国画院为首批画师,历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杭州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等。在吴青霞先生的创作中,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题材都有涉及,而最具代表性的是鲤鱼。
《九鲤图》纸本设色 立轴 46cm×73cm 六十年代 钤印:吴青霞印(朱文)
《九鲤图》尺幅不大,九条鲤鱼回游贯穿,洋洋泼泼,灵活宛转,极得真趣。吴青霞画鱼着眼于一个“动”字,画中鱼儿们的水底之情、波间之乐,或依藻冲萍、或嬉戏追逐,被描绘得极有生趣。《九鲤图》上世纪60年代作为年画稿本出版,印数高达100多万张。1979年上海友谊商店吴青霞画展,此画展出其中,当时的日本名收藏家铃木先生接连来观赏四次,爱不释手,画价一再上涨,渴求购藏,未成;第五次来时见到了吴青霞,铃木先生很高兴,说“如嫌出价低还可增添”,吴青霞感谢他的知遇,向他解释:“这是我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将来要捐献给祖国。”铃木先生虽感失望,却盛赞她的人品高、画格高。自古画鱼名家不少,而吴青霞画鱼独辟蹊径,她早年学画鱼时,看到宋、元人画在绢本上的鱼,感到仅具其形而乏神气;又看到日本画中的鱼,尾巴小而无力。她为了改变这一面貌,大胆创新,自创出一套画鲤的独特手法。她画鲤改熟绢为生宣纸,用笔也突破了工笔画鱼的传统手法,将鲤鱼作了适当的变形,鱼身画得肥圆,鱼尾略微作拉长放大处理,以加强鲤鱼在水中游弋的动势,使其显得活泼有力;画法上先用衣纹笔勾勒头部,然后用大笔以墨带水点厾鱼身,以求其水墨鲜活,有潮润滋嫣的效果,待干后用衣纹笔细细地布鳞片,再用羊毫徐徐斡染,等干后复勾鳞片,这样的布鳞片和斡染往往要四五遍,使其有一定的厚度,以显现出鱼身结实的质感;然后在鱼肚处轻敷薄粉以显出鱼肚色,以藤黄水罩鱼身,使其不上金粉,却有金光闪闪之感,最后用底纹笔以浅花青草烘染水面,达到鱼在水中自在游弋、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她通过艺术的夸张和巧妙的色彩铺衬,创造了新的艺术美典型,在画坛上自成绝招。
我们不只是要看吴青霞的画,更要看到熔铸在她画中的那种对艺术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精神品格,正如她笔下的鱼一样,在水中游弋,永不停息,也是吴青霞一生对绘画艺术不停息的追求。
常州画院(吴青霞艺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