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古镇申遗】陆林深:“她”在焦溪

发布时间:2021-01-18  来源: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

常州府中学堂屠元博校长为学堂题校名“求志堂”匾额


刘半农到焦溪是1917年的春天。他是受焦溪的常州豆业大亨刘润赓之邀,来焦溪刚创办的西校教书的。
       过去的1916年,他还和弟弟刘天华在上海黄浦江滩头上寻觅生活。几年中他任编辑,当译员,上海滩日新月异的生活催生了他对文学的热情,他发表小说、翻译作品40多篇,希冀靠笔耕谋取生计,求取前途,成为“半个上海人”,所以给自己起了一个“半侬”的名字,“侬”是上海话“你”的意思。但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他“辛勤所得仅免于饥而不能免于寒”,最困难时,寒冬里兄弟二人仅得一件棉袍轮流穿着外出,不要说前途辉煌了,连生计也难以为继。
       1916年立冬前,刘半农带着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落魄地回到江阴老家。他穷困潦倒,艰难度日。焦溪的刘润赓做石匠出身,后来在常州经营豆业成为常州的豆业大亨。刘润赓喜欢和文化人交朋友,懂得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特别受到刘海粟先生在上海创办美术学校的影响,决定在家乡焦溪刘氏宗祠里创办一所新文化学堂,也叫西校,传授西方科学技术和新知识,并且打破旧传统,吸收男女学生同校上课。刘润赓从常州府中学堂屠元博校长那里得知刘半农赋闲在家,求贤若渴的他登门拜访,聘请刘半农、刘天华兄弟到焦溪西校讲习授课。
       屠元博听到刘半农兄弟俩到了焦溪,十分高兴,欣然为学堂题校名叫“求志堂”。这是借用陆游《寄题求志堂》“穷居求志达行道”之意,勉励学子珍惜光阴,志存高远。
       春天里的江南农村,充满生机,杨柳透出新绿,茶花开得火红,大片的麦田一眼望去,绿油油地在太阳照耀下泛着亮光,农民们不分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好一派田园风光,乡亲们都知道刘半农是请来的教书先生,没有一个不对他毕恭毕敬。微风吹着暖气,鼻子闻着花香,刘半农一扫以前的烦恼,他想,过去曾经企盼做“半个上海人”,如今在这里教书育人,多么宁静融洽,做“半个农村人”真好!仿效焦溪的鼻祖焦丙,还有当地前贤大儒李兆洛,不求功名,设帐授课,久居山林,于是又把“侬”字改成“农”,就叫“半农”。从此,他就以“半农”为名了。
       刘半农当时才26岁。他对中国文字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他喜欢听农民们说话,那些嬉笑怒骂,风趣而又幽默,真是生动有趣极了,他记录、整理、研究农民的口头语言,他写论文《运用文之教授》《我之文学改良观》《新文学与今韵问题》,他的论文一经发表,就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陈独秀等文化大佬们的一致称赞。
       刘半农对中国的文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焦溪西校教学时,他发现对男生女生的称呼都是“他”,很难区分“他”是指男的还是女的。他联想过去在上海翻译西方作品时,英文里男女的“他”是不同的单词,但翻译成中文时都用“他”,很不达意。中国人也早已发现这里面有缺陷,很多人也试图用不同的字来区别男女不同的他,例如鲁迅就常用“伊”来指代女性,还有人用“彼”“其”“之”来指代女性,但一直没有统一。
       站在焦溪的三元桥头,漫步在焦溪的千年老街,注目潮涨潮落的龙溪河水,刘半农眼前浮现出课堂里一个个朴实好学的男女学生,他萌生出要造一个中国字的想法,他要创造一个女性用的第三人称代词来,他想到把“他”字的单人旁换成女字旁——他反复琢磨着这个“她”字,既有女性的特征,又有和男性相同的形状和读音,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既平等又能区分。
       刘半农为自己的创造兴奋了好一阵,他暗自笑着嘀咕,当初仓颉造字不知道是不是也这样兴奋过?他回想起自己初为人父时也有过这样的兴奋和喜悦,女儿是他的杰作,他曾在女儿牙牙学语的周岁照片上题过一首诗:你饿了便啼/饱了便嘻/我见你整日笑嘻嘻/你有耳鼻舌/只未着色声香味/你有你的小灵魂/不登天,也不堕地/呵呵/我羡你,我羡你/你是天地间的活神仙/是自然界不加冕的皇帝!
       刘半农把对女儿的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许是激发他创造“她”字的灵感源泉吧?
       刘半农到北京大学任教后,一直没有忘记在焦溪和学生们讨论“她”字的热烈场面,他感激学生们一致的拥护。1917年他在翻译英国戏剧《琴魂》中,试探性地应用了自己创造的新字“她”。这是“她”第一次公开露面,没想到引来一片反对和攻击,掀起了轩然大波;也有赞成的声音,于是形成了轰动全国的口水仗,《这是刘半农的错》《她字的研究》《驳她字的研究》,这些文章相互不让。甚至有妇女团体出来反对,说使用“她”字是对女性的歧视侮辱。
       刘半农遭到了无数的攻击和谩骂。我到底有没有错?刘半农想了许多,他回忆在焦溪时,有一天遇到农民朋友宝祥正和他女儿在田间劳动,他女儿才11岁,长得又漂亮又灵秀,刘半农问,你想念书吗?小女孩点点头,仿佛对念书很向往的样子。但接着连连摇头,似乎自己不配念书。刘半农想到自己的女儿,忽然又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连自己的姓名也是以刘某氏来代替的。为女性造一个“她”字, 怎么是歧视侮辱她们呢?刘半农坚信自己的初心一定会被人理解。他要把自己的本意告诉大家。1920年,刘半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了《“她”字的问题》一文,深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慢慢地,“她”字终于为大众接受。鲁迅也因此赞扬过刘半农,“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刘半农一直想为他的杰作“她”写一首诗,就像为她的女儿写首诗那样。
       1920年9月,刘半农徜徉在英国泰唔士河畔,夕阳西下,秋风微微,天上飘着几朵白云。他遥望天边,天边有他的家乡,他思念故土,思念亲人,一腔激情在他胸中奔腾。他情不自禁,把岁月积蓄起来的柔情,豪情,幽情,恋情全部倾注在笔端,他写道: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就这样诞生了。“她”是谁?他想的“她”是谁?有人说是祖国,有人说是他的妻子,有人说是他的女儿,有人说是他的母亲,有人说也许他想到了焦溪那个小姑娘,还有的说,他想的是初中的那个女同学。
       呵!这让人无限遐想的“她”,“她”又在哪里?
       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在焦溪。


(作者陆林深,原题《“她”在焦溪》,载《常州日报》2021年1月17日第A4版(文笔塔·记忆)。)
(市文保中心)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