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西郊八景——汇聚常州市井繁华与乡野宁静的历史画卷

发布时间:2021-01-04  来源: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

旧时常州城,穿城三里,城东是“东南第一丛林”天宁禅寺,城西则是一派市井繁华景象,“西郊八景”闻名遐迩。

常州城的西门古称朝京门,朝京门外的西郊,明清时期属怀南、德泽二乡(今怀德区域),是沟通丹阳、京口、金陵的要隘。南运河至此河面渐宽,渔船、商船往来甚多,是商贾聚集之地,也是官船停靠、官员登岸的地方。

常州西郊街巷与运河相依,白日里,家中人语机声与水中船棹桨声彼此呼应,夜晚时,两岸万家灯火与河水倒影相互映衬,好一派繁华的江南景象。“夕阳归路远又长,西郊向晚亦苍茫。篦梁灯火流星处,正是文亨好时光。”西郊八景就孕育在此。据《中吴遗珠》与《中吴舆地》记载,西郊八景分别为西城晚眺、篦梁灯火、文亨穿月、石塔积雪、新河晾网、江湖汇秀、砚桥暮烟、城郭风帆。

这些景致得名于明清甚至更早,数百年沧海桑田,城市变迁,一些景致已不复存在,但仍有如篦梁灯火、文亨穿月至今留迹,让人们依稀可从城市记忆的碎片中,遥想当年西郊八景中的诗意江南。

西城晚眺

明初诗人浦源于常州朝京门城楼上写下怀古诗《西城晚眺》,以“宫柳犹遮旧女墙,角声孤起送斜阳”“寒雁动愁离塞远,暮江流恨入云长”的诗句,记录了当时风景。登上城楼,目睹运河东流、古道西去、桑田阡陌、灯火万家,别是一番感怀,自成西城晚眺之景。

篦梁灯火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相传常州梳篦业始于晋,清末民初,梳篦业从业者已达万户之众。昔年,篦箕巷内,户户前店后坊。夜晚,家家店内挂灯照明,彻夜不歇,长街灯火与运河倒影交相辉映,被称为“篦梁灯火”。

文亨穿月

文亨桥位于篦箕巷东,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三孔石拱,桥上有文亨阁,设魁星像。取名文亨,寓意此地乃常郡学问通达之地。月夜时分,从文亨桥桥孔看去,天上月宁静,水中月荡漾,仿佛在桥洞里游动穿行。

砚桥暮烟

砚桥为明清时建,20世纪80年代拆除。建桥时所用石材之一是制作歙砚的歙石,砚桥之名源于此。砚桥呈紫红色,当傍晚河面水雾缭绕时,砚桥便宛若用浅绛画法渲染而成。

江湖汇秀

所谓江湖,乃指长江与太滆,江湖交汇处,水流汤汤。宋时,为减流与缓冲,在该处建了一座堰,以石驳岸,状如龙舌,名曰“石龙嘴”。石龙嘴上有一庵堂名汇秀,供船民香客歇脚与祭祀。坊间流传此堰下有二龙镇守,保一方平安。

新河晾网

新河原指明万历年间为古运河改道而开凿的河流,即南运河。渔民多居于此。旧时渔网为棉麻织就,堆放易腐,新河渔民便将渔网在桅杆上晾起,渔网错落有致,夕照下,高低渔网挂斜阳,自成一派风景。

城郭风帆

旧时常州上通京口,下行姑苏,河川纵横,舟楫往来,繁忙的漕运、活跃的贸易,使得运河热闹非凡。但因桥多路短,船艇多要下桅收帆,只有到了城西之后,水路通畅再无桥梁挡阻。往来船只见风使舵、挂帆而来,因而常见万舸千舟、连帆一片的城郭独有之景。

石塔积雪

石塔本是石塔禅院一级浮屠,后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石塔在今怀德桥南堍,坊间流传此地有元代不花公主之墓。冬日飘雪时节,皑皑白雪堆于塔身,映照身后灯火与潺潺河水,称为“石塔积雪”。

(作者周洁、夏瑜卿,原题《城市记忆 | 西郊八景:汇聚常州市井繁华与乡野宁静的历史画卷》,载2020年12月30日“常州日报”学习强国号。)

(市文保中心)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