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博物馆藏精品文物线上赏析(二十三)
发布时间:2020-12-30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常州博物馆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成果,持续推出馆藏精品文物的数字云展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让人们相聚在“云”端,欣赏异彩纷呈的精品文物,用文化的力量鼓舞士气抗击疫情。
韘,音同射,原本是拉弓射箭时使用的工具,后来发展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品。韘类似于清代的扳指,都是源于射箭的辅助工具,也都经历了从实用器向装饰品的演变,但在形式风格上并没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韘盛行于商周时期,随后逐渐衰落,到清代因满族人重视骑射,与之类似的扳指又在皇室贵胄以及富商大贾中流行起来,特别是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不仅时时佩戴,而且还为此赋诗六十余首,《咏汉玉韘》就是其中一首。
未烦磨琢中规轮,晁采云霞襞满身。
在擘有缘逢巨擘,却珍无意得殊珍。
每因廉泽思观德,讵止钩闿诩绝伦。
比似佩环常不离,恒看佽手较来亲。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七言诗,乾隆皇帝所咏的汉玉韘或许是对汉式古玉韘的统称,也或许就是特指汉代玉韘。汉代玉韘在常州地区就有发现,现收藏于常州博物馆。这件玉韘发现于1982年,在清潭体育场出土,玉韘长4.4厘米,宽3.2厘米,厚0.7厘米,象牙黄色,因受沁表面已不润泽,器身制作规整,正、反面均有阴线刻画的尖头如意纹和回纹,刻纹生动而流畅,显示了精湛的玉器制造工艺,特别是侧面原本用作勾弦的扳,已变形为简约优雅的凤鸟状,可以看出它并非实用器,而是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品。
目前发现最早的韘为商代玉韘,出自商王武丁之妻妇好的墓中,妇好能征善战,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商代韘为圆筒状,一端平齐,一端斜口,有走弦的凹槽和拴绳的穿孔,西周韘与之类似,都具有实用功能。东周时期玉韘开始大量出现,形制也发生了变化,玉韘筒身逐渐变矮,成为趋于平面的盾形,侧面增加了用于勾弦的扳,逐渐由实用器向装饰器转变。西汉玉韘尽管保留了东周玉韘的基本形态,但平面化的趋势更为明显,扳已经变形或融于韘筒身的设计当中,并在韘孔周围装饰繁复的图案,发展为韘式佩,完成了实用性向装饰性的彻底转变。东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韘式佩的制作水平已不及东汉,至隋唐五代则完全被新的玉器形式所取代。宋代以后玉韘被看作古玉器,出现了仿古韘式佩,也称蟠螭佩、螭玦、鸡心佩等等,主要用于观赏。清代除仿古玉,出现了更为接近玉韘功能与形制的玉扳指,造型与商代玉韘相近,圆筒形,但上、下端均平直,刻有人物、山水、花鸟、寿字等纹饰。除中国外,在17世纪的中亚及印度次大陆上,建立了波斯萨菲王朝和莫卧儿王朝的蒙古贵族后裔也流行佩韘,韘的形式与明晚期出土玉韘几乎相同,应当是受到了元代与明代的影响。
最初的实用韘一般由硬木、象骨等材料制作,里面衬有一层皮垫,另外还有较为贵重的玉韘。清代扳指仿自蒙古族使用的角韘、革韘,装饰性的扳指也用玉、象牙、水晶、翡翠等名贵材料制造。关于韘的用法不尽相同,商韘一般是戴在右手大拇指上,通过穿孔用绳系在手上。有扳的周韘应当是戴在食指上,拇指通过一侧的扳扣弦放箭,由韘发展而来的韘式佩则可以戴在腰间。清代扳指也是戴在拇指上,但没有用于系绳的穿孔。
韘一开始是射箭用的辅助工具,保护手指不被弓弦所伤,后来逐渐发展为象征佩戴者身份与能力的装饰品。周礼形成后,将礼、乐、射、御、书、数作为基础教育的“六艺”,从而产生了射礼,也赋予了玉韘丰富的文化含义。《诗经》中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毛传》中说“能射御则佩韘”,佩韘表明会骑射,是成年的一种标志。清代重骑射,以扳指象征勇猛善战,因此也被用来赏赐将领,但到后来却沦为羸弱的晚清贵族用以炫耀的玩物。与韘的精神价值一起消亡的还有中国的射礼,值得一提的是受中国射礼影响而形成的韩国、日本的弓道,却作为传统文化保留了下来,不仅促进了射箭运动,更渗透了修德养性的儒家文化。中国在国学之风的推动下,近年来也出现了仿古的射礼仪式,但真正要传承射礼的精粹,还需要多思考射礼乃至韘等与之相关事物背后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