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展现守护风采 彰显榜样力量——“第二届江苏省博物馆十佳保管员和金牌库房”事迹

发布时间:2020-12-30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近期《国家宝藏》第三季正式开播,丰富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多元,让公众的视野再次聚焦到了博物馆上。荧幕上文化遗产再一次绽放出了光芒,而节目背后更多的是一代代博物馆保管人对文化遗产的悉心呵护与默默付出。

2020年12月5—6日,“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20年度理事会暨论文研讨会”在盐城召开。在本次会议上,省博学会揭晓了2020年度“江苏省博物馆金牌库房和十佳保管员”的评选结果:

十佳保管员(按姓氏排列)

金牌库房

无锡博物院书画库

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文物库房

第二届江苏省博物馆十佳保管员和金牌库房介绍

十佳保管员

近年来,江苏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如火如荼,背后离不开保管员们的无私奉献。文物保管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工作岗位,责任重大、繁琐重复,且对专业技术又要求很高,不能有丝毫懈怠。通过这次评选出的十佳保管员,向社会大众展现保管员们良好的专业素养、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呈现文物背后的精彩!

王晓媛

副研究馆员 南通博物苑藏品部保管员

王晓媛是南通博物苑一名勤恳低调的文物守护者。十多年来,她悉心守护、整理苑藏书画、史料、碑帖等多类文物,在常人看似简单枯燥的工作中,潜心研究、挖掘文物内涵,发表了多篇学术文章。她是苑内的业务骨干,在文物普查、数据库建设、预防性保护等项目中承担了大量工作。曾获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以及第一届江苏省博物馆“优秀保管员”等荣誉。

王晓媛秉承张謇先生的办苑宗旨和收藏理念,传播地方历史文化,整理了本土书画艺术和乡贤遗作,策划了“苑藏通州‘三钱’作品展”、“南通历代书画作品展”等众多展览。其中“张謇书法作品展”入选江苏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巡展项目。她还针对不同的展览类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苑藏写兰作品展”就是通过静态与动态、物质与非物质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达到了让文物活了起来的目的。

唐  静

副研究馆员    镇江博物馆保管部 书画保管员

唐静于2007年进入镇江博物馆保管部工作,13年来承担馆藏1万余件书画文物的保管和研究工作。她始终以热爱、敬畏之心对待文物,严格遵循文物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时刻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同时业务上精益求精,竭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研究水平。

唐静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主要参与了馆藏2万余件文物的普查工作,为数字化管理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她立足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在《东南文化》《东方博物》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包括《李岚清诗情画意写镇江》《镇江博物馆藏明清书画精粹》《镇江出土陶瓷器》在内的多本书籍。十几年如一日,她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律己的态度,以传承地域文化为己任,为传播文化尽己绵力。

韩健民

馆员,无锡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

韩健民自大学毕业到原无锡市博物馆工作,一路走来,先后从事总登、征集、保管、陈展览、文保等业务工作,始终在第一线与文物打交道。

一普期间,他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无锡博物院一普工作,并承担部分无锡市普查任务,被评为江苏省普查先进个人。之后,他组织完成藏品综合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实现了无锡博物院藏品全业务流程的智能化管理。

因无锡博物院发展需要,韩健民逐渐将工作重心转向文物保护工作,先后组织申报了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组织建成装裱室、综合文保修复实验室,并组织申报和实施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青铜器保护修复、一二级书画文物数字化采集等国家和省级文保专项资金项目。文博一线工作虽然繁忙琐碎,但出于对文博的热爱,他将持之以恒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  珂

馆员,常熟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书画保管员

自2006年调入常熟博物馆保管部担任书画保管员,钱珂深感守护这份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的责任之重。她在日常保管工作中秉承着细心、耐心、恭敬之心,十五余载的幕后坚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历练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因藏品保管方面业绩突出,连续多次获得常熟市系统先进个人、常熟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及江苏省优秀保管员等荣誉称号。

脚踏实地、认真细致一直是注入她生命的行事风格。十五年间,组织协调书画展览近百个,独立承担二十多个对外交流展览,藏品出入库数百次,确保文物安全无虞为己任。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梳理全部馆藏文物出色完成普查。积极参与并推进落实了常熟博物馆多项文物保护项目《馆藏纸质文物保护》《馆藏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利用设计》。在保管利用中不断加强文物研究,参与多部学术专籍刊物的出版与编写。

择一事,终一生,坚守文博一线终不悔!

朱恪勤 苏州博物馆

馆员,苏州博物馆保管部总帐

如果说保管员是藏品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担者,那么藏品总账则可以说是藏品库房的“守门人”。藏品信息登记是否准确,每个库房的藏品分类是否合理,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藏品总帐的决断。这个工作不但会影响到库房管理,更会更进一步影响到当下的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

朱恪勤从一名保管部的藏品录入员,跟着藏品数字化一度转战信息部,负责藏品系统的管理;最后为了藏品系统的优化,再次回到保管部并接手总帐工作。成为保管部总帐后,她推动了苏州博物馆账目管理的规范化,推动了藏品总登记号码的日常化使用。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传统的文物藏品与现代的信息系统之间架起了桥梁,不断地提高苏州博物馆藏品系统的使用率。踏实工作与出色的成绩,使她获得了江苏省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普查之星”,年度先进工作者等一系列嘉奖。

张  琨

馆员,张家港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保管员

博物馆里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甘于寂寞的守护者。张琨从冷板凳做起,坚守库房方寸之地,在保管员的岗位上,他是六年的新兵,也是独当一面的尖兵,作为张家港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年轻的副主任兼保管员,他热爱文物,热爱文博事业,笃定前行。

文物安全无小事,每天行走库房,是习惯,也是责任。同时张琨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对文物的科学管理、利用与研究上面,虚心向学,严谨求真的态度、恪尽职守的作风,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在他的主持参与下,保管部门的工作有条不紊、成绩显著。参与组织了“一普”后期馆藏登记、申报;东山村、黄泗浦等遗址出土器物标本的整理与展示;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预防性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学术科研,参与国家、省市课题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2篇论文获得江苏省文博优秀论文;参编专著3部,其中《文明溯源——张家港文物精粹》在省、市评选中获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其志不改、其心无悔。在他的带领下,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团队将秉持初心、行稳致远。

涂林林

馆员  连云港市博物馆保管员

“涓滴成河,静水长流”,是涂林林形容自己保管员经历最适合的词句。从初出茅庐的历史学学子到熟悉文物的保管员,是日复一日、一点一滴的积累汇聚。她管理的藏品量大且类别繁多,从一件件文物着手,反复摸索,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库房资料”。在文物的出入库点交、手续办理时细致入微;因重大项目施工,将存在安全风险的文物封装、转移、再上架,虽量大且易碎,却从未出差错。她还有一支笔,笔耕不辍,在“一普”期间,起草了多个方案、通知、简报以及报刊专题文章;长期担任通讯员,在连云港文化媒体发表多篇稿件;参加“申名”课题的研究、发表专业论文;参加了《山海集珍》等4部书籍的编辑及前言后记的编写。时光不负有心人,她曾获得省“普查之星”、个人嘉奖,第一届推介活动优秀保管员,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获得市文广新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

今年是涂林林担任保管员的第一个十年,她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库房,而她仍初心不改,脚踏实地的期待着下一个十年!

朱  磊

馆员,东海县博物馆保管员

朱磊进入博物馆26年,入职保管岗位20年。作为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运用自身摄影技术将文物摄影高标准完成。在自身岗位上,他积极参加场馆基础建设、文物分类保管、文物库房标准化提升和预防性保护、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展览大纲与陈展等工作;参加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可移动文物普查以及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实绩突出。在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上,朱磊一直不断梳理地方历史文化的面貌,参加数种地方史志、旅游相关书籍编撰工作。多篇发掘报告、修复报告、博物馆学、民俗学类研究等在专业刊物发出,并著有文集出版。同时参与地方乡、村史类,革命类馆、室的建设工作,亦是地方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课题组成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成员。

朱磊对文物怀有敬畏之心,视藏品如生命,工作兢兢业业,工作期间从未发生任何文物安全和损伤事故。

杨  丽

副研究馆员,仪征市博物馆副馆长

从初出校门的懵懂青年到得心应手的骨干力量,杨丽在保管岗位上已经坚守十个年头。在她心中,每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把它们保护好、传承好是保管员的天职,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杨丽以务实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她带领同事对馆藏7千余件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查对统计,理清了帐册信息,完善了藏品档案,使文物管理工作日趋规范,陶瓷库获得了第一届江苏博物馆金牌库房的重要荣誉;保质保量完成了仪征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被江苏省“一普”领导小组集体嘉奖。

在长期的基层文物保护实践中,杨丽致力于成长为研究型的保管员,参与编辑出版《仪征出土汉代漆木器》等多部学术专著;撰写发表了《仪征出土宋代伊斯兰刻花玻璃瓶》等多篇专业文章。

十年如一日,在年复一年的平凡工作中,杨丽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江苏省“普查之星”、“江苏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第一届江苏省博物馆优秀保管员”,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对她以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她今后工作的鼓励。

武  耕

副研究馆员、徐州博物馆藏品部保管员

武耕自2013年至今,在徐州博物馆藏品部(文物交流中心)从事藏品管理、研究、征集及对外展览等工作。在日常具体的藏品保管工作中,他始终严格遵守藏品征集、管理的相关制度及规范,结合科学保管理念,不断提升个人业务水平。在藏品信息化管理方面,他利用个人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提升全部门计算机应用能力,让藏品信息管理工作更加便捷、科学、高效。

在徐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参加馆藏文物电子数据采集、摄影、录入以及全市文物数据审核上传工作,获得徐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工作者;负责“2019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信息公开项目”,通过官网向社会公开了15991件馆藏文物精品的图像资料;参加“2019年徐州博物馆展览提升改造工程”,获得“徐州博物馆提升改造先进个人”荣誉。

武耕先后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8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为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与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打造的《徐州宝藏》节目撰写稿件5篇。

金牌库房

博物馆的工作重点是保护和管理文物,而文物很长时间是“休眠”于库房的。库房是藏品的家,是藏品安全和保护的最重要防线,可以说是整个博物馆的心脏。而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博物馆的库房好似禁地,非常神秘。这里以当选的金牌库房为例,深入解析博物馆库房的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让大众了解博物馆人是如何保证藏品的绝对安全。

无锡博物院书画库

无锡博物院书画库,面积约230平方米,收藏自宋代至今的5千余件书画。

书画库配备艾默生恒温恒湿精密空调,24小时运行;配备工业型空气净化器,有效祛除有害气体;等级文物配备可调控恒湿储存柜,可实时监测柜内温湿度,其他文物使用带香樟木内衬的金属柜;重要文物定制无酸囊匣和纯棉画套。预计2021年,书画库将全部使用可调控恒湿储存柜,进一步提升预防性保护水平。

按照一级风险部位等级,书画库配备烟雾感应器、温度感应器等设备,实现微波监测和红外监测,并配备气体灭火装置,均已通过验收。库内每个过道及拐角均配备有摄像头,实行全天候无死角监控。

书画库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管理。门禁采用电子密码和钥匙的双重门禁,分别由不同人员管理,整个库区的门禁则由典藏部主任开启,因此,想要进入书画库,必须至少3人同时在场。文物除纸质账册外,通过藏品管理系统电子账册进行智能化管理,账物相符、档案完备。2名保管员均为硕士学历,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书画库所有文物的图像与信息均已数字化处理,并上传至无锡博物院官网,供观众和研究者查阅和下载。

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文物库房

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文物库房主要收藏除大型石质文物、标本之外的马家浜文化时期至今的各类文物。作为博物馆文物安全和保护的重要防线,库房位于博物馆建筑的垓心,采用抗震系数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按照一级风险防护级别设计配置了技防、物防、人防结合的安防、消防系统。在逐年提升的文物管理实践中,有的放矢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并使之贯穿于我馆保管工作的始终,保证库房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全面采用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开展,也使文物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

随着科技手段在博物馆领域的广泛应用,2019年始,武进区博物馆进行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和“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从三方面提升了库房管理、文物保护的信息化水平。1、文物预防性保护。新增了环境监测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了主动预防性保护。2、文物信息输入。按照国家文物局规范标准,完成了馆藏文物基本信息和影像信息的采集,并建立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文物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信息报送、数据检查、统计报表等功能。通过三维扫描及各种数字化处理软件技术,为50件(组)珍贵文物进行了三维数据采集与建模,清晰、准确、完整地获取并保存文物的几何空间及色彩纹理特征,便于日后的利用、分析及修复保护。3、文物信息输出。建设了武进区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互动魔墙等文物信息输出应用平台,为参观者和研究者提供文物的检索、浏览等服务,利用科技服务公众,实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