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博物馆藏精品文物线上赏析(二十二)
发布时间:2020-12-15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常州博物馆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成果,持续推出馆藏精品文物的数字云展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让人们相聚在“云”端,欣赏异彩纷呈的精品文物,用文化的力量鼓舞士气抗击疫情。
常州为东南名区,人文之盛,为举世所推重,即以画论,恽南田的花卉,秀逸妩媚,冠于一时。继恽氏而起者,为世泽清芬的汤氏。在汤氏家族中,画家众多, 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代,他们为常州画派的传承和演化起着不衰的作用,其中以汤贻汾影响最大。汤贻汾为清代嘉道后期的书画大家,在清代山水画史上与戴熙并称为“汤戴”。在常州画派中,他是继恽南田之后的又一位诗书画三绝的大家。
汤贻汾 铁笛楼图轴
汤贻汾(1778—1853),字雨生、若仪,号粥翁、琴隐道人,江苏常州武进人。工诗,善画山水、松梅。他自小由母亲抚养教育长大,因祖荫,16 岁袭云骑尉, 19 岁任凤阳守备,后历任扬州三江营、广东抚标营守备、浙江抚标营参将及乐清副将等武职,为政清廉。道光十二年(1832)托病辞官返里,后定居金陵(今南京), 筑琴隐园、狮子窟,以吟诗作画为娱。咸丰三年(1853) 二月,太平军攻南京,汤贻汾以在野之身,力助两江总督陆建瀛昼夜督防,战败城陷,他从容赋绝命诗一首, 投水而卒。他这种内在的讲究气节的节操和品格亦影响和决定了他清雅超逸的艺术风格。
汤贻汾是一位全才型人物,通百家之学,精诸家之艺。书、画、诗、文并臻绝品,文采风流,倾动时世,著有《琴隐园诗集》《琴隐园诗词集》《画筌析览》。凡天文、地舆、围弈、击剑、百家之学,咸能深造。亦精音律,制有《梯仙阁三种》令家婢歌之,咸能上口, 其风趣如此。著杂剧《剑人缘》《双补恨》《逍遥巾》等。《清史稿》言 :“清画家闻人多在乾隆前,自道光后卓然名家者, 唯汤贻汾、戴熙二人。”
汤贻汾的绘画以山水为多,他的山水画早年受董邦达影响,之后较多地得益于“四王”, 尤其是王石谷与恽寿平, 画面清润秀美,有洁净幽深之境。他的山水画主要有三大特点:喜欢写生,以自然而师, 因此他的山水创作上形式不雷同,题材变化丰富;追求元人高逸的境界,喜欢简淡、旷远,没有那种繁复重叠的高山峻岭;笔墨秀润, 用笔细致,干笔皴擦以淡墨匀染,枯中见润, 自创一格。常州博物馆藏《铁笛楼图》为汤贻汾于嘉庆十七年(1812)在广东标抚营守备任上所作。整幅作品气韵高古,得元人之法,用笔轻松自在,设色清淡。奇山幽涧, 高松柴门,避世超逸之情溢于画面。上端留出空白题有七言古风并序,深化了画面意境,是为诗书画结合的典型文人画。
汤贻汾因其宦迹甚广,游历丰富,又时有雅集聚会书画名流,成为江南文人画家中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的夫人董琬贞及其子女亦受其影响皆擅画,成就斐然。董琬贞的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1759 年至 1949 年书画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者 20 人”之一,可见其画的珍贵。长子汤绶名,擅琴、书及篆刻, 画承家学,墨梅、山水颇妙;次子汤懋名, 善写生,花卉蔬果俱佳;三女汤嘉名,精白描人物,兼善花卉;四子汤禄名最为出色, 工仕女,擅人物、花卉,传世作品极多,识者评之在费丹旭之上。到清末民国时期,他们的后辈汤世澍、汤涤等也是画坛名家,影响至今不衰。汤氏一族无论其艺术成就还是艺术影响力在当时都堪称翘楚,也可以说他们是常州画派最重要的传承群体。(常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