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博物馆藏精品文物线上赏析(二十)
发布时间:2020-11-20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常州博物馆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成果,持续推出馆藏精品文物的数字云展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让人们相聚在“云”端,欣赏异彩纷呈的精品文物,用文化的力量鼓舞士气抗击疫情。
“九经陶铸资群彦,一字源流奠万哗。”这是著名佛学家、爱国宗教领袖、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为纪念清代朴学泰斗段玉裁(1735—1815)诞辰250周年所题写的联句,与书法篆刻大家沙孟海先生所题“朴学宗师”匾额一起悬挂在金坛段玉裁纪念馆的正厅之上,它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段玉裁一生的学术成就。段玉裁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举人身份任国子监教习,在京期间师从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戴震,与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王念孙等著名学者交谊深厚。他博览群书,著述宏富,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尤其是《说文解字注》成就极大,影响广泛,为文字训诂学和古音韵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书已经成为后世研究学习古文字学、经学、书法等必备的书籍。
段玉裁的学术已久负盛名,可他的书法作品却极少见到,即使是金坛的段玉裁纪念馆中也无一原作,不免为憾。所幸在常州博物馆藏有一件他的《行书论书卷》一卷,不仅是难得一见的段玉裁行书精品,而且从中也可以窥探他的书法观,故十分珍贵。这件书札的内容是他对同乡朱文畿所临苏东坡书法的评论,可能是朱文畿某件手卷书法的题跋,但朱氏书法原件已无存,而且其人其书也已难以查考。从文中可知他对朱文畿是非常推崇的,认为朱文畿取法广泛,以苏东坡、米芾书法为旨归,又能自出新意,直追古人,没有跟随时流而致俗。那时由于乾隆皇帝喜欢赵孟頫的书法,所以上行而下效,全国学子争相学之,目的是能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乾嘉时人师法赵孟頫,大都一味追求圆润流畅、乌黑光亮,而未学到赵孟頫精髓,故被讥讽为“馆阁体”。“馆阁”之名始于宋代,北宋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掌图书史籍的编纂,称为“三馆”,又设有秘阁、龙图阁、天章阁收藏历代图书和御制典籍,后将“三馆”与秘阁合并,统称“馆阁”。那时的典籍誊抄、公文发布都是由书吏手写而成,他们为追求整齐划一,故把字写得十分的工整流美,但变化不足,艺术性比较低,由此被称为“馆阁体”。段玉裁评论朱文畿的话其实也是自己书法的写照。他虽然亦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但并未把字写得油光流俗。从这篇书法可以看出他是有赵体书法底子的,但他又能突破赵体的藩篱而上溯苏东坡、王羲之,自出新意,用笔用墨轻松自然,秀逸严谨,有着浓厚的书卷气。
段玉裁出身寒微,父亲是塾师,收入微薄,一家人生活清贫,但他幼年即勤奋好学,终有大成。他为官清正廉明抚恤百姓,曾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深受民众爱戴。由于他立志学术,在47岁时托疾辞官归故里,潜心研究学术。据说他归家时带回72只大箱子,都沉重不堪,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邻里乡亲以为里面装的是钱财,纷纷来借款,结果打开后全是书,大家纷纷摇头叹曰:“真是书呆子!”乾隆五十九年(1794),他不幸跌坏了右腿,从此成为残疾之人。当时的段玉裁曾对友人说:“《说文注》三年必有可成。亦左丘失明,孙子膑脚之义也。”自此之后他身体条件每况愈下,但仍致力于注释《说文解字》。到注释《说文》完成时,他已73岁高龄,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似春蚕一般,茧既成,惟待毙焉。”这是多么可贵的春蚕精神!为了让该书尽早刊刻面世,他写信向朋友王念孙请求援助,又变卖家产,历时八年,耗尽家财,终于在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将《说文解字注》刊刻完成,书成后声震海内,得到学界的极力推崇。而四个月后,这位学富五车、饱经沧桑的老人完成了他的使命,在贫困交加中去世,留下的遗产仅是满屋的书籍和半箩筐写秃了的毛笔。有人叹曰:“若膺(段玉裁字)死,天下遂无读书人矣!”透过他的书法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厚的学养、坚韧不怠的治学意志与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其人品与书品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