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青果记忆】孙根琪:挹粹凝珠——蛤蜊滩

发布时间:2020-11-11  来源: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

 常州青果巷南侧沿河有一条巷,名称蛤蜊滩,它东起中新桥,西止弋桥。此巷前通街(青果巷)、后通河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商贾云集之地。蛤蜊滩民居建筑是一至二层砖木结构,毗邻相接,错落有致。封火山墙观音兜,硬山悬山歇山顶,竹脊哺鸡回纹头。粉墙黛瓦八字门,青砖铺地石台阶,长窗短格木屏门。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岸边古木枫杨,见证了蛤蜊滩百年沧桑变迁。

蛤蜊滩(今胜利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蛤蜊滩改名胜利滩,后又改名胜利巷。沿岸约一华里巷内,清、民两代在此落户的人家有华宅、段宅、徐宅、屠宅、姚宅、盛宅、殷宅、何宅、周宅、龚宅、蔡宅、孙宅、蒋宅、李宅、王宅、朱宅等户。有些宅户门庭虽然简约,但内部还有较大的院落,看似堂屋路尽,转身庭院深深,如孙宅,蒋宅和何宅,这些宅户主人大多是创办实业的成功人士,是从事所属行业中的精英;其次是官场告退后择此良地安排家眷居住养老的官员,如近代文秀李伯元宅、何宅、华宅等。巷中有观音堂和土地庙,土地公尊称李十世师。与前街(青果巷)不同的是,蛤蜊滩并非民夷杂揉、屠沽纷然之地,它闹中取静。过去这些宅户老主人素养都很高,每天邻居相遇都会笑鞠打招呼,男士称先生,女士叫师母,邻里有难都能热心伸出援手,处处体现温良恭俭让的做人法则。当今,除了原生蛤蜊滩的老人外,很多人都不知此地就是蛤蜊滩。
       现在有许多介绍蛤蜊滩的文字中说“清代蛤蜊滩是蛤蜊交易集散地,故而得名”。此言差矣,自我祖父1894年来常州青果巷蛤蜊滩购地置产,创办实业至今126年,祖辈相传从未听说此巷是蛤蜊交易集散地,以上所述的各宅户亦无做蛤蜊生意起家的。那有人要辩解可能是126年以前的事呢,我想即使有也应该有据考证,凭臆想戏说可不是民史学者想要做的事。历史上有很多东西就如新娘头顶的面纱,要想看清面貌有时还得靠机遇和时空观,时机不对还只能抽丝剥茧慢慢考证,历史面貌没弄清前不解释比乱解释要好。作为蛤蜊滩人,对此地名亦无据可查其来源。只是亲身经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蛤蜊滩河水清澈,水草丰满,昌蒲秋芦临水摇曳,自然生态环境不错,沿岸居民生活饮用都用河水。那时河里确实蛤蜊多,田螺多,穿条鱼多,春天蝌蚪多,但是这种现象是善男信女放生后的结果。该区域居民经济大多富裕,居士信众较多,巷内东有张王庙,西有观音堂、土地庙,沿河码头从烈帝庙码头到弋桥有七八座之多,是临水放生的最佳场地。按宗教规定,放生之物不可再食,故未皈依受戒信众为了不影响自己饮食习惯,大多选择蛤蜊、田螺放生。放生后也没有人去捕捞,当时水质环境优良,非常适合这类水生物生长繁衍,加之蛤蜊滩居民日常在河里淘米洗菜,给这些水生物源源不断提供了营养物质。由于内外因素结合,构成了良好的生物链,形成了蛤蜊滩沿河独特的生物景观。曾记得儿时玩耍,经常跑到河边码头观察河底硕大的蛤蜊在一张一合吐水,穿条鱼在菱盘间穿梭。六十年代后此景观慢慢褪去,至今早已荡然无存。
       青果巷是常州的一张名片,蛤蜊滩是青果巷里最能体现江南水乡的地方,是青果巷拥抱的一颗明珠。随着振兴老城厢的开展,相信一定会拂去蛤蜊滩百年尘埃,让这颗明珠重新闪亮。

(市文保中心)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