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近园】楚楚有致似天成——细品近园之美
发布时间:2020-10-26 来源: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人都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而同在江南的常州园林却很少被提起。常州,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曾是一座“百园之城”,有着灿烂的园林建造史和文化史。由于种种原因,常州许多园林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完整保存下来的屈指可数。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座经过修缮后旧貌换新颜的常州古园林——近园。
近园西门
近园,位于常州古城内化龙巷东、十子街南、长生巷北,是江南地区最具清初明末风格的古典园林。此园原系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陕西布政使恽厥初的宅园,称“东园”。明清鼎革后,恽氏子孙誓不入朝做官,以致门庭日渐衰弱。为谋生计,清康熙六年(1667年)将东园典于里人杨兆鲁。杨兆鲁历时五年,营造近园。咸丰年间,园归常州丁氏所有,同治年间归刘氏,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恽氏后裔恽彦琦以60000银元从刘家购回,稍经修缮,改名复园,意谓“失而复得”。光绪末,恽彦琦嗣子恽毓嘉自福建延平知府卸任归里,隐于此园,改复园为静园,以取“归隐林泉以自静”之意。新中国成立以后,静园收归国有,一度作为工、青、妇机关办公场所。2013年3月由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300多年,近园几易其主后,仍能保持独有的魅力,不得不让人感叹其造园的精巧构思。
现存的近园南北长80米,东西宽64米,虽只不过区区数亩的面积,但上下有跌宕平缓,左右有曲折迂回,地势调整,移步换景,浓缩了明清园林的精华所在。
踏进园内,北面的主体建筑“西野草堂”傍水而建,是主人宴请宾客之地。西南方向有“天香阁”“安乐窝”以及临池水的“得月轩”。再向北行便是“秋水亭”,一路下去是“虚舟”“容膝居”,虽与杨兆鲁时期《近园记》记载有所出入,但大致格局和重要的景观基本仍为原貌。
近园平面图
近园和无锡的寄畅园及苏州的网师园一样,都是中开一泓“鉴湖”,水岸参差,树木掩映。近园的特色就在“水中有山”。
格局艺术:近园中央开凿有大面积的池塘,池中以黄石堆砌假山,池塘四周,环以高低错落、各具特色的亭、台、楼、榭,形成了“中有大池、池中一岛、池周建筑”的格局。
近园大池及周围建筑
山水艺术:园中山水景致的处理,尤其是对于主堂隔池对景这一传统基本营造方式上,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极大创新,其景观深度大大超越了一般主景假山的简单层次,使得山水画论中的“深远”得到现实空间感的实现,为现存江南园林之中的上乘之作。
池中主景假山
叠石艺术:近园黄石假山,浑厚中见空灵,收顶更见功夫。虽石无定形,然山有定法。黄石之美在于重拙,能做到面面有情,多见转折,已是难能。而近园黄石之山,颇有古朴之峰,实为上乘佳构。
园子东南角的叠石
石桥艺术:容膝居西南池畔,有跨涧小拱桥通至池上假山,桥不过2米,高不足1米,宽0.6米,用花岗岩石凿出圆拱及相连踏步,无栏无杆,贴水而架,为江南园林小桥中的精品之作。后在小桥旁又建一稍大石桥,从而形成一大一小两座拱桥,成为一大特色。
一大一小两座拱桥
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先生对近园极大褒赞:“常州近园,映水一山,崖道、洞壑、蹬台,楚楚有致。”“虽由人作,却似天成。”“洞顶犹为条石,为早期作品可证。”这里讲的“早期作品”,是指较典型的明中、晚期江南园林的格局和构山之法。
容膝居与池中小岛的一涧之隔
除了筑山、理水、建筑、植物的布局精妙,厅堂的命名、匾额、雕刻等也赋予了园林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道德和精神内容。
通往得月轩蜿蜒的廊道
造园主杨兆鲁为该园取名近园,意谓“近乎似园”。这园名隐约透露出常州人自季子以来形成的不肆张扬、谦和内敛的品格。在园子东侧的墙上如今还保留有37块碑刻,是常州现存保存最多、最完整的碑刻。其中有雪浪洪恩、何焯等名家撰书,还有一块题记残碑,上面记载的是:园子建成时杨兆鲁邀请当初一起构思设计近园的恽南田、王石谷、笪重光等在园中雅集。从那时开始,近园就成为这座城市文人学者交流文化、学术、艺术的胜地。
近园东侧碑廊
2018年8月,由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严格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开始对近园进行整体性修缮及保养维护,恢复文物建筑的原有格局和风貌。经过一年多的修缮保护,这座常州名园在今年五一期间又重新向市民开放。本次修缮养护后文保中心还优化设计了多条游园线路,完善标识标牌系统,治理池塘水质和漂浮物,加大保安保洁力度,为市民游园创造了安全舒适的良好环境。
游人千者,便有万景,想细品近园之美,唯有置身其中感受其妙。
(作者王明星,原题《城市记忆丨江苏常州:楚楚有致似天成 细品近园之美》,载2020年9月16日“江苏学习平台”。)
(市文保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