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常州博物馆藏精品文物线上赏析(十六)

发布时间:2020-09-09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常州博物馆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成果,持续推出馆藏精品文物的数字云展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让人们相聚在“云”端,欣赏异彩纷呈的精品文物,用文化的力量鼓舞士气抗击疫情。

南宋剔犀执镜盒,直径15.4厘米,长27厘米,高3.2厘米,1976年常州市武进村前南宋家族墓出土。木胎,盒面及周缘、盒柄剔刻云纹图案八组,盒以褐色漆为地,黑面,朱、黄、黑三色漆更叠,朱色漆较淡,不甚明显。

剔犀,《髹饰录》中归属“雕镂”一类,即是雕漆的一种,雕漆包括剔红、剔黑、剔彩、剔绿、剔犀等多种形式,一般认为是由唐代发端,宋开始至元代发展成熟,明清时期达至顶峰。剔犀是雕漆工艺中最为独特的一类,是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在漆胎上有规律地交替髹涂,逐层累积到一定厚度,一般可达数百层,然后再雕刻出云纹和云纹的变化形式图案,这样在剔口断层便会出现回环往复的色漆线,呈现不同色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在日本被称为“屈轮”。

雕漆漆器自宋代以后历来为皇家所钟爱,如元代著名漆工张成、杨茂等大师的代表作大都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百姓难以一窥雕漆漆器之真面目,其珍贵性可见一斑。除中国外,全世界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熟练掌握如中国这般复杂多样的雕漆工艺,所以,国外往往以雕漆漆器作为中国漆器的代表,并且偏爱珍藏雕漆漆器。剔犀,又以其充满哲理且变化多端的线条为唯一纹饰,在众多雕漆技艺中独树一帜,最具中国式韵味。

宋代剔犀漆器较为少见,此件执镜盒体量较大,漆层肥厚,线条曲折而又对称,柔和优美,充满了和谐的韵律之美,是宋代剔犀漆器的代表之作。这件器物出土时,大部分雕漆已脱落,仅剩左下及执柄、周缘约保存五分之一。后来经上海博物馆漆器修复大师吴福宝先生脱水处理,并修复完整,还原其本来面目,可谓妙手回春。镜盒中盛放的是一枚双鱼纹执镜,在圆形铜镜边缘有一平直的把手,可握于手中,便于对镜梳妆。制作镜盒的目的,本是为了放置、保护镜子,是镜子的附属品,此件剔犀镜盒,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历史价值,都远远超出盒内执镜,真正达到“买椟还珠”的境界。

2015年,这件剔犀执镜盒曾参加“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特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浙博将镜盒放于恒温恒湿的独立展柜之中,置于展览中心位置,彰显其珍贵、独特的地位,受到万人赞赏。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