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常州博物馆藏精品文物线上赏析(十五)

发布时间:2020-08-28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常州博物馆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成果,持续推出馆藏精品文物的数字云展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让人们相聚在“云”端,欣赏异彩纷呈的精品文物,用文化的力量鼓舞士气抗击疫情。

“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毬。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描绘了大唐深宫寒食节的球乐宴赏场面。宫殿内皇帝妃嫔与朝臣贵族列席而坐,楼下的宫女分为两队,争相向皇帝跪拜,得到皇帝答谢示恩的一队,必能在接下来的步打球表演中拔得头筹。

唐代球类游艺运动在宫廷贵胄和闾里少年间风靡一时,大致可分为三类:足踢的蹴鞠、骑马杖击的马球和徒步杖击的步打球。马球又称“波罗球”,发源于波斯,经土耳其传入中土。由于马球需要骑乘马,也需要宽阔的场地,且竞技激烈,因而衍生出相对简易的步打球。步打球比赛时分为两队,徒步奔走,以杖击球,球先入洞的一方为胜。入宋之后,步打球发展成更为大众化的娱乐运动——捶丸,以较少击球次数将球击入球窝者获胜。捶丸运动盛行于宋金元,延续至明代,衰没于清代。此后,世人对步打球这一古老运动知之甚少,难窥真貌。

1978年,唐代长沙窑胡童步打球俑出土于常州市劳动中路,整器通高6.8厘米,人俑坐于圆形座盘上,座盘底径4.6厘米,厚0.6至1厘米。俑头戴圆形帽,帽边饰有纵向刻划纹与弦纹。面部丰满,五官集中,弯眉细目,高鼻小口,耳部戴三角形耳坠,中有椭圆形穿孔。右手握球贴于胸前,左手持球杖扛于肩上。球杖首端刻五道凹线纹,杖尾弯卷,绕盘至后脑勺。俑全身满施青黄釉,胸前、背、肘、足及两腿间施褐彩。长沙窑胡童步打球俑左肩扛球杖、右手托球,箕坐于地,似乎表现的是步打球比赛间的休憩状态,尽管造型简略,但仍透露出拙朴与童趣。

   

胡童步打球俑

长沙窑胡童步打球俑的服饰装扮颇为有趣。所戴圆形帽为毡帽,唐代毡帽经由西域流传而来,又称“浑脱帽”,分为尖顶、圆顶和方顶等多种样式。区别于汉人以巾、冠或幞头束发的习惯,胡人往往“不冠而帽”。唐代《艺文类聚》中有“服饰”部,“头饰”一项仅列钗、梳与步摇,未涉耳坠类饰品。与文献记载相印证的是,唐代壁画、三彩塑像中也未见戴有耳饰的汉族人物形象,考古发现大量唐代发钗,却鲜见耳饰。长沙窑胡童步打球俑耳部戴有较为夸张的三角形耳坠,进一步佐证这件瓷俑确为胡人形象。

长沙窑是唐代著名的外销瓷窑,兴起于“安史之乱”以后,至中晚唐时期鼎盛,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长沙窑装饰风格吸收了西域、西亚及波斯的文化因素,釉下彩绘画和模印贴花图案中均已发现胡人形象。

迄于目前,唐代步打球的图像资料仅发现五例,除了常州博物馆所藏该件瓷俑,还包括日本奈良正仓院藏“花卉人物长方毡”、德国柏林国立印度美术馆藏交河故城出土“鬼子母”绢画、敦煌榆林窟第15窟壁画、郑州出土青花塔形罐所绘图案。唐代步打球图像中的人物均为儿童,而胡人儿童形象仅见常州博物馆所藏,因而弥足珍贵。婴戏是中国传统装饰题材之一,《全唐诗》收录了一首五十韵的长诗《小儿诗》,描绘了大量儿童游戏方式,其中就包括球类运动蹴鞠。步打球在唐代虽不及蹴鞠流行,但也不局限于成年人之间,也应是当时流行的儿童游戏之一,进而成为具有民俗蕴意的婴戏题材。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