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镜头说话 甘当绿叶——常州博物馆优秀志愿者郇卫星

发布时间:2020-08-28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郇卫星,常州博物馆志愿者、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委员,2017年度常州博物馆“最佳组织奉献志愿者”,2018、2019年度常州博物馆“最佳服务质量志愿者”。

郇卫星是常州博物馆志愿者团队中最年长的一位,“心平气和养兰蕙,修身立德学做人。”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优秀的思想品质,让他成为志愿者团队受人尊敬的“老大哥”;但他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投入志愿者工作干劲十足,一个顶俩,又被大家戏称“60多岁的小伙子”。

他的父亲曾是国文老师,参加过革命,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喜欢读书看报,尤其对历史地理感兴趣,早早地就关注博物馆。他见过最早在红梅阁的博物馆,参观过在清凉寺的博物馆,一路风雨相伴,对常博有着深厚的感情。2017年退休之后,他加入常博志愿者团队,在新馆继续见证她的日新月异。

常州博物馆志愿者郇卫星

他是众人信赖的“最佳摄影师”

将爱好变成专长,镜头成了他最好的服务伙伴。

退休前,郇卫星在单位负责办公室工作,爱好摄影的他,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摄影经验。一到团队,他就成为摄影组的中坚力量。三年来,他自带专业设备,用镜头记录着志愿者服务的点滴细节,用心为博物馆拍摄活动照片,留下系统的图片资料。2019年,他是博物馆年度服务时长最长的志愿者,三年来,平均年服务时长300小时以上,年拍摄照片1万余张。博物馆其他岗位的志愿者最期待的就是和他一起服务,因为只要是“卫星出品”,必定是大片、佳片,张张都令人满意。有的志愿者早早就关注排班表,特地找有他在的日子报名;有的来之前还要问一问,今天在哪里服务,应该穿什么色系的服装,郇卫星会根据服务环境、灯光、个人肤色、气质等要素提出中肯的建议,无论多忙,有问必答,确保每张摄影作品都是精品。这样的摄影师,怎能不人见人爱呢?

教育活动摄影服务

郇卫星扎实的专业技术,不仅得到了志愿者同仁的肯定,更得到了常州博物馆的信任,他常受邀参加博物馆举办或承办的各种大型活动、学术研讨会的摄影,不负所托。2018年底,金坛元代朱漆木棺的发现轰动一时,经过多方论证和准备,常州博物馆决定启动朱漆木棺实验室考古。在最为重要的开棺环节,郇卫星主动请缨参加摄影工作,他穿着严实的防护服,跟博物馆人员一起从早上8点跟拍到下午6点,只有中午吃盒饭时坐下来喝了一杯水,权当休息一下。他时刻关注着工作的进度,生怕错过一个环节、漏掉一个有价值的瞬间。最终,郇卫星不辱使命,整理出了精选的百余张照片和视频,完整呈现博物馆首次实验室考古的全过程。近年来,常州博物馆承办的大型学术会议规格高、数量多,郇卫星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摄影,有时需要上下午赶赴不同的会场,他背着沉重的器材,总能提前到场,根据会议议程确定领导、学者的座位和发言顺序,找到最佳拍摄点。每次会议结束,他都是连夜整理图片,确保新闻时效性。正是这样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逾是深入地了解着博物馆,愈发加深他对博物馆、对文化的眷恋与热爱。他从不张扬,更不说苦叫累,每次看到的,都是那个乐呵呵的“小伙子”,背着相机,出现在任何一个需要他的地方。

他时常对自己的摄影器材表现出“不满足”,古之圣贤君子之所以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在于对专业精益求精的强烈追求,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心灵生活。为了配合展厅较暗的拍摄环境,郇卫星一直想升级相机,配置适应展厅环境的专业镜头,购置补光灯、硬盘。作为工薪一族的郇卫星在换相机和出去旅行中做出了抉择。老朋友打趣他说:“请吃酒么不可能的,志愿服务倒大方的。”他嘴上回应着“你不懂”,行动却影响着老友们。在他的鼓励下,叶万青、瞿克勤、徐玲等几位朋友或扛着相机,或身怀“绝技”,先后加入团队,为常博志愿者团队锦上添花,为更多的人无偿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郇卫星参与朱漆木棺实验室考古摄影工作

他是摄影团队的“暖宝宝”

多年的工作经历,使他沉稳可靠,更多一份宽厚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促进团队经验交流、共同提高服务技能,2017年9月,他结合自己的摄影采风作品,与大家分享摄影心得和技巧,成就了“摄影并不难”常博志愿者摄影文化沙龙活动。由于活动广受欢迎,摄影沙龙成为了新老志愿者交流的固定形式。2018、2019年,“摄影沙龙”演变成分享经验、培育新人的“见面会”,郇卫星主持活动,针对大家的分享,他从专业的角度给予指导和鼓励。

  

志愿者摄影文化沙龙

经验需要传承,发展更需新人。培养新人,他有自己的方法。他注意到新志愿者因为缺少经验和自信,难以独立承担整场活动的摄影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越发不敢报名服务了。他找准原因,每次摄影服务,就约1名新人一起服务,从拍摄角度、相机参数、小技巧等方面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交流,通过手把手地教、一对一地带,新人的成长速度非常快。他认为,做好摄影服务除了有专业的技术,最重要的是责任感。他常告诫新人:“每次摄影服务,最好提前十五分钟到场,查看光线和现场情况,拍摄角度、相关参数都要心中有数。” 他像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在岁月刻下的理性与睿智中,悠悠地叙述着人生的经验、智慧的法门。他用自己的能量温暖着团队,在他的带领下,摄影组新人辈出,活跃在“常博大讲堂”、教育活动现场,大家在服务中交流、成长,团队氛围和谐融洽。他的娓娓之言,恰如炉中之炭,默默地散发着恒久的热量,让人在寒冷的冬夜同样感到温暖平静。

指导新人

作为一名“小伙子”,郇卫星不仅工作细心、有活力,还紧跟时尚潮流,玩转各种新媒体手段。每次大型活动结束,他总会精心挑选部分照片,配上文字,制作“美篇”为大家加油鼓劲。这一新媒体形式既方便记录服务、活动的细节,为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又方便朋友圈传播,扩大团队的影响力,让大家更加有归属感,促进常博志愿者团队紧密团结在一起。

他是科普组的“领头羊”

一直前进、突破自我,让他抓住了新的志愿服务增长点。

历史和科普是常州博物馆的两大主题,随着博物馆教育的发展,馆里对科普志愿者的需求越来越大。2019年,郇卫星主动请缨,成为科普组组长。

打造科普组,郇卫星从发掘人才、开发活动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广泛吸引科普爱好者,搭建团队,逐个摸清每位志愿者的学科背景、特长爱好,联系讨论每个人的工作方向,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他结合博物馆举办的科普展览,搭建教育人员与志愿者沟通的桥梁,促进志愿者有效参与活动策划。经过一年的工作,科普组已经成为较为专业的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工程师、微痕鉴定专家、地质勘探队员、中学生物老师等。他们发挥专长,积极参与各类科普工作。志愿者王建军有丰富的观鸟经验,在他的策划下,科普组独立开展“形态各异的鸟巢”科普活动;志愿者於琳雅、陈瑜、陈玲美等参与“两栖爬行类动物知多少”夏令营策划与主讲,辅助开展活动三期;科普组志愿者还参与标本盒整理、布展等工作,科普组已经成长为博物馆科普教育的一支辅助力量。

古人云: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郇卫星就是这样,以平和待人接物,以智慧化解困难,如春风化雨,滴滴皆甘霖,带领着团队不断成长。

召开科普组活动策划会议

标本盒除菌除尘

他是常博“春晚”的“总导演”

这位“六十多岁的小伙子”,最擅长用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把大家团结起来,更会用中年人的智慧与决断为各项活动出谋划策。

自2017年加入常博志愿者队伍,郇卫星已经连续3年参加常州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的协调工作,创意连连。

2019年表彰大会上让人惊艳的舞蹈《十指绣繁华》,就由他精心策划。乱针绣是常州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9年,常州博物馆不仅举办了乱针绣相关展览,还开展了多期非遗体验活动。他在服务中感受着乱针绣的独特文化魅力,萌生了用舞蹈创作的冲动。于是他组织了一批有舞蹈基础的志愿者,把舞蹈动作和非遗的意象巧妙结合,鼓励大家边创作、边磨合,通过不断的线上讨论、线下排练,最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他还利用自己的个人资源邀请到“中国旗袍文化使者九雅大赛”冠军高惠芳老师指导压轴节目——旗袍秀《百花“旗”放》,保障了节目完美演出。为了团队之荣、为了常博之盛,他一向毫无保留!

志愿者自编舞蹈《十指绣繁华》

《百花“旗”放》演员与指导老师合影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选择了志愿者,就是选择了叶的事业,默默奉献,与花相伴一生。“壮心未与年俱老”,年过六旬的郇卫星退而不休献余热,把个人兴趣与服务社会的愿望,通过做常州博物馆志愿者这一身份媒介统一起来,并将之变成乐趣和善行。他总是说:“你们别看我来得勤付出多,其实我从大家身上学到的东西更多。”这就是一个人的情怀,这种情怀会将滚滚红尘中种种诱惑淹没,更让那些功名利禄随着一江春水付诸东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足以让人生处处写满精彩!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