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博物馆藏精品文物线上赏析(十二)
发布时间:2020-07-10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常州博物馆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成果,持续推出馆藏精品文物的数字云展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让人们相聚在“云”端,欣赏异彩纷呈的精品文物,用文化的力量鼓舞士气抗击疫情。
魂瓶又名堆塑罐、粮罂瓶、谷仓罐、青瓷多嘴壶、皈依瓶、陶仓等,是我国东南地区汉至晋墓葬中较为常见的随葬品,盛行于长江下游一带稻作文化区的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魂瓶的起源说法不一:魂瓶起源于巫术,是一种收魂的巫具;魂瓶是“镇魂瓶”,源于人们希望震慑亡灵不要作祟人间;魂瓶起源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期许,多以五谷命名;魂瓶形似葫芦,起源于彝族的葫芦信仰,人死,其魂归葫芦等。考古资料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有把谷物、鱼肉等装在陶器中陪葬的做法,沿至商周已成为传统。仰韶文化的随葬陶器、先秦的粮罂和五谷袋、两汉的陶仓等等都是魂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态,它起源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灵魂的敬畏。这种以食物来敬畏亡灵的民俗观念不仅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关切之情,也是安抚亡魂防其再来阳世扰害的自保措施。“魂瓶”之称,亦由此义得名。
珍藏于常州博物馆的青瓷魂瓶,通高50.5厘米,顶层口径6.5厘米,最大腹径22.5厘米,圈足径16厘米,胎体坚致,通体施灰青色釉。主体由三罐组成,底下一大罐,中间一大罐叠置于底罐上略小于底罐,顶层一小形盘口状罐置于中间大罐之上,就好似两个五联罐叠加而成,故也称为堆塑九联罐。1974年征集于常州市新闸公社先行大队王家塘,与浙江黄岩县城北马鞍山下出土于东汉晚期墓葬中的一件青釉五联罐很相近。上层的小罐采用东汉时期的盘口壶瓶造型,下层大罐底部为外撇圈足,这正是汉代江浙地区常见的壶瓶圈足形制,应是西汉由五联罐向六朝魂瓶过渡时期的产品,为国家二级文物。
青瓷魂瓶
迄今为止,考古出土了魂瓶两百余件,它们的堆塑造型千变万化,无一雷同。但研究其堆塑的类型不外乎三种:建筑堆塑、人物堆塑和动物堆塑。建筑堆塑的魂瓶绝大多数都是房屋门楼构成了整个堆塑部分的骨架,其他类型的堆塑或穿插其间,或围绕其周围。人物堆塑的魂瓶上的人物,从衣着、发式、动作和手持器物看,有僧侣、吹鼓手、歌舞伎等。动物堆塑的魂瓶上的动物分为家畜、飞禽、走兽和神兽等,尤以鸟的造型最多。可能与古人认为鸟是神物,是人间与天界传递信息的使者,因此在一些魂瓶的上部几乎站满了这种神鸟。常州博物馆的青瓷魂瓶显然归属于动物堆塑类型。在两层的大罐腹间各施有凹槽和相应对称的镂空小洞,下部的小罐腹柱相同,印划三角形人面纹,身体由六条平行的蚕纹组成。腹罐中肩围塑四个小罐,周围堆贴镶嵌其间:小罐腹下圆柱外侧均压印有图腾的人形纹饰,隔间分别各有动物堆塑,造型生动有趣。有悠闲的鸭子,自得其乐;寻找食物的鸡和老鼠,急而不慌;进食的山羊,温顺可爱;驻足观望的鸽子以及鱼、鳖之类。底部围绕着鼓罐腹下又贴塑四个小罐,堆塑有在食槽旁进食的猪、羊,闲散的“母子”犬和形态可掬的“母子”熊。熊脸呈三角形,大熊伸出右爪抚嘴做进食状,左前肢置于右后肢上。小熊用右爪搔颈,左前肢与大熊形态一样置于右后肢上。整个器物上的动物堆塑刻划得惟妙惟肖,场景布置也是恰到好处。熊这一堆塑题材出现在堆塑罐上,比较普遍,但多数为蹲姿和坐姿,但这件器物堆塑的却是一对“母子”立熊,造型十分突出。叶舒宪先生在《熊图腾》一书中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和立场来诠释图腾理论,他重构了从熊女神崇拜到熊龙崇拜变化过程中的文学叙事源流,揭示了熊图腾所蕴含的“死而复生”的生命观和生态观。这对“母子”立熊正是熊女神崇拜的一种体现,是墓主人对于家族兴旺、子孙繁衍、生生不息的一种希冀。母熊右爪抚嘴做进食状,更是体现在农耕经济时代,墓主人希望死后还是和生前一样过上富裕的生活。
魂瓶的成型工艺极为繁复,它在一件器物上运用拉坯、拍片、模印、捏塑等技法,集多种题材的装饰于一体,图案复杂、造型奇特、寓意深刻。汉代的厚葬之风在三国、两晋仍延续盛行,六朝的贵族阶层斗富,随葬品也随之豪华侈靡。魂瓶的设计蕴含了当时“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观念,为了把生前的美好生活带到另一世界,聪明的制作者就把以前单独制作的众多陪葬器物浓缩模刻到谷仓罐上,再加以众多神禽瑞兽、佛仙神煞形象共同构成当时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拥有各种象征安逸与奢华图像符号的美好极乐世界。这样就意味着死者可以继续享受生前现实生活的乐趣。常州博物馆藏青瓷魂瓶采用分段拉坯成型粘接而成,同时结合运用刻划、镂雕等技法,各种动物造型则采用捏塑、堆贴的手法,使整件器物的造型看起来别致优美、层次分明,俑群错落有致,体现了当时手工艺人的丰富想像力和高超娴熟的技艺,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魂瓶这一器物的设计发明一方面解决了烧制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此类器物整体和谐统一,设计装饰感很强,寓意丰富,成为当时造型最复杂、装饰设计手法和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明器,具有很高的设计价值和审美价值。
魂瓶出现于东汉,消失于东晋。东汉末年北人南渡兴起了具有汉代特征的随葬明器——魂瓶,同样也因为永嘉南渡而带来的北方新的墓葬制度的冲击而消失。作为一个小小的随葬品,魂瓶的出色之处反映在设计创意上,它融雕塑、建筑、音乐、舞蹈、书法于一体,造型、装饰并重,儒、佛、道、巫等思想共存,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记录了墓葬制度从“汉制”到“晋制”的发展脚步,同时也贴上了汉代到南朝过渡时期的历史时代标签,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事死如事生”的魂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记载着人类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解读,蕴含了宗教、信仰、民俗等多方面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