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常州博物馆藏精品文物线上赏析(十一)

发布时间:2020-06-28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常州博物馆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成果,持续推出馆藏精品文物的数字云展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让人们相聚在“云”端,欣赏异彩纷呈的精品文物,用文化的力量鼓舞士气抗击疫情。

我国是“舟”的故乡,也是最早的划船工具——桨和橹的故乡。1985年在常州市圩墩遗址第四次发掘时出土了较为完整的木桨和木橹,其年代为距今6000年左右的马家浜文化。

圩墩遗址是常州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化遗存主要分为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两部分。1972年以来,南京博物院和常州博物馆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反映常州先民生产生活的实物材料。通过这些遗物我们可以推测出,圩墩人当时生活在高爽的岗埠上,他们种植水稻,饲狗养猪,还在周围遍布的河流湖泊中划船捕鱼。

木橹和木桨是由一整块较粗大的原木砍削加工而成。木桨通长74厘米,桨面长27.2厘米,残宽6.4厘米,桨板与桨杆一体,顶端把手呈中空的三角形;上端的桨杆呈扁圆柱体,以方便手持,不易滑动,桨杆靠近把手处有两条阴刻线,可能为系绳之用;下端桨板扁平有缺损。木橹长120厘米,橹面最宽处约18厘米,橹把断裂有缺损,橹背面斜削,至橹尾渐薄,橹把与橹面结合处保留宽约4厘米的原木圆体,在两边对应处开凿一长方形凹坑。

木浆

橹是在舵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先民受鱼游动时摇鳍摆尾的启发,在舵桨加长后操作方式从“划”演变为鱼尾式的“摇”,就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橹”。橹一般是支在船尾或船侧的橹檐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则系在船上。用手摇动橹檐绳,使伸入水中的橹板左右摆动。橹摆动时,船跟水接触的前后部分会产生压力差,形成推力,推动船只前进,就像鱼儿摆尾前进。古人有“一橹三桨”的说法,认为橹的效率可以达到桨的三倍,因为从桨到橹的变化,事实上就是从间歇划水变成连续划水,提高了效率。所以,橹这种推进工具要比划桨优越,它不仅是一种连续性的推进工具,而且具有操纵船舶回转的功能。橹的发明是 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之一,木橹的出现,使当时人们进行水上远距离往返成为可能,拓宽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史前社会渔猎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为充足的食物来源,与此同时还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相互交流。

木橹

圩墩遗址出土的木橹与木桨,从其外形和结构来看,与现代木橹木桨基本相似,而使用功能也应该基本接近。说明在距今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代,常州地区的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水上交通技术。浙江河姆渡遗址也出土有同时期的木桨,但是新石器时代的木橹只有圩墩遗址的这件,它填补了国内同时代这方面实物材料的空白,被誉为“天下第一橹”。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