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北宋名臣胡宿与清凉寺

发布时间:2020-06-17  来源: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

最近热播的影视剧《清平乐》中,有这样的场景:“宋仁宗将福康公主晋封为兖国公主,为了让女儿风光大嫁,想用皇子的规格为其准备贺礼,却遭到翰林学士胡宿反对,认为这样不合规制”;“都知杨怀敏被贬,宋仁宗想将他召回,官复原职,但掌管起草诏书的胡宿退回皇帝谕旨,拒不起草诏令,认为杨怀敏按罪当诛,不应待在皇帝身边。”影视剧虽然有演绎的成分,但这两件事在史书上却有迹可循,事件的主角胡宿是北宋时期名臣,为官坚持原则,忠正耿直。

图一  宋仁宗画像

胡宿,字武平,常州人。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先后任官扬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两浙转运使、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1066)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他在北宋仁宗、英宗两朝为官,位居枢密副使,以居安思危、宽厚待人、正直立朝著称,死后谥文恭。《宋史》列传第七十七《胡宿传》及欧阳修《居士卷》第三十四卷《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铭》对其家族源流、为官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图二  影视形象

1、家族源流

根据记载,胡宿的曾祖父名胡持,加封太傅;曾祖母是欧阳氏,加封晋陵郡太夫人。祖父名胡徽,加封太师;祖母有四位,杨氏,加封华阴郡太夫人;余氏,嘉兴郡太夫人;余氏,丹阳郡太夫人;龚氏,武陵郡太夫人。父亲名叫胡㝝,加封太师兼中书令;母亲沈氏,追封东阳郡太夫人;贝氏,南阳郡太夫人;李氏,金城郡太夫人。胡宿本人任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国安定爵公,食邑两千八百户,实封四百户,赐推誠保德翊戴功臣。他有两个夫人,先娶吴氏,追封兰陵郡夫人;又娶何氏,封南康郡夫人。有五个儿子,长子胡宗尧,任都官员外郎;次子胡遵路,早卒;三子胡宗质,任国子博士;四子胡宗炎,任著作佐郎;五子胡宗厚,任秘书省正字,也早卒。有四个女儿,都嫁给了读书人。有九个孙子,其中胡自修任太常寺太祝;胡行修守秘书省较书郎;胡简修试秘书省较书郎;其他为胡世修,胡德修,胡安修,胡奕修,胡慎修,胡益修。

胡宿一支属“华林胡氏”,迁居常州后,为晋陵望族,常州境内有大量和胡姓有关的地名、史迹。胡宿及其后人胡宗愈、胡宗炎、胡世将、胡交修等都是名臣,胡宿之子胡宗炎,善于写诗,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胡宿的曾孙胡世将是南宋抗金名将。据《文献通考》记载:“晋陵之胡,自文恭始大,其从子宗愈仍执政,子孙为侍从九卿者以十数,绍兴世将承公亦其后,至今为名族。一直到明代,胡宿的后人胡濙、胡长宁等,先后官至太子太师、锦衣卫镇抚使等职。

2.与宋代名士的关系

《宋史》记载,胡宿是一位坚持原则,从不妥协的官员,当时泾州兵卒闹事,三司使包拯认为情有可原,可以从轻处罚,胡宿上书要求严惩,与皇帝据理力争,最后“拯皇恐遣吏就狱”,这件事对“包青天”之后的“铁面无私”产生了影响。

胡宿在政治上虽然坚持原则,但生活中却与人为善,和同时代的政坛、文坛名士都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如欧阳修在政治上属于改革派,而胡宿属于守旧派,但两人在生活中保持了很好的交往,胡宿去世,欧阳修为其所作墓志铭中,对胡宿一生做了很高的评价。又如梅尧臣,虽然政治上属于拥护范仲淹新政的一员,但与胡宿却是密友,其《宛陵集》中,赠予胡宿或与之唱和往来的诗歌就多达十几首。此外,胡宿与司马光、晏殊、蔡襄、王珪、苏舜钦、石曼卿等都有诗文往来,与理学大师周敦颐是好友,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其心胸豁达,超然物外,是为数不多的仕途平稳,得以善终的北宋名臣。

图三  《听琴图》中宋代文人生活

3.胡宿与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常州城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当时担任枢密副使的胡宿请额建造 “报恩感慈禅院”,简称报恩寺,原址位于郡城东南三里。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胡宿的侄儿胡宗愈请求皇帝将报恩寺作为晋陵胡氏的坟寺。所谓坟寺,即皇室、贵戚、勋臣等大家族为守护先祖坟墓而设置的寺院,可见报恩寺曾作为为胡氏家庙,距离胡氏家族墓不远。胡宗愈,字完夫,是胡宿的从子。嘉佑四年(1059年)举进士甲科,官至吏部尚书,谥修简。曾因多次弹劾王安石用李定为御史不合体例,被贬为真州通判。元祐中,官至礼部尚书,迁吏部。善于书法,尝重刻汉石经于锦官(今成都)西楼,与苏轼交好。苏东坡在常州时,多次前往清凉寺暂住。

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常州郡守李迪在寺内建“胡文恭祠”祀胡宿。据咸淳四年(1268年)成书的《毗陵志》记载“胡文恭祠在報恩寺,淳佑八年李守肇祀今釋奠後校官率職長修時事云。” 元末报恩寺与胡文恭祠皆毁,明洪武初古鉴辉禅师当主持时在原址修建,但规模很小,明永乐元年(1403年),报恩寺才移建至今址。寺内仍建胡文恭祠。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礼部尚书胡滢因念其先祖胡宿曾为宋端明殿学士,且有祠在寺内,于是奏请朝廷改“报恩寺”为“端明寺”,得到景泰帝的批准。明景泰帝并“赐佛经一藏安奉焉”。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武进县志》地图中,定安西乡图中有端明寺和胡文恭祠的记载。

清朝康熙年间,端明寺重建大悲阁和藏经阁,但在嘉庆廿二年(1817年)两阁遭焚毁。道光四年(1824年)邑人石庆山集资重修山门佛殿。咸丰十年(1860年)因太平天国灭佛,端明寺毁于战火。住持静波禅师在废墟上相继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法堂、禅堂、法融堂、海镜堂、大悲阁、荷花厅等殿堂楼阁300余间。自光绪二十年(1894)动工,至民国初年竣工,历时十余年。光绪三十年(1904)复名清凉寺。

(市文保中心)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