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跟着考古去旅行——蒋家墩遗址

发布时间:2020-06-17  来源: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

蒋家墩遗址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双亭村委前城头村东侧、刘家村南侧,地处宁镇山脉最东缘,小黄山的山前缓坡平原上,东北距长江6.5公里。遗址整体地貌为高出地表一米左右的椭圆形土墩,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

图一  蒋家墩遗址航拍照

2014年3月至6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在对孟河镇小黄山地区进行区域系统调查时,发现刘家村以南有一处台型遗址,当地人称蒋家墩,遗址平面呈椭圆形,现场采集到印纹陶片,推测为春秋时期土墩墓。2015年5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对蒋家墩遗址进行复查,在遗址西侧的断崖及水塘边采集到大量的古代遗物,以史前时期为主,多为泥质陶或夹蚌陶,还有少量彩陶,还发现大量动物骨骼,推测遗址包含马家浜文化遗存。2015年7月,省、市、新北区及孟河镇领导先后前往现场查看,采集到磨光石斧、石刀等遗物。2016年,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申请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以了解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2017年9月至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为团体领队,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组建蒋家墩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并选定部分区域进行试掘。

图二  遗址周边环境

经过科学的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确认了遗址的文化堆积和内涵。遗址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区土墩本体为周代环壕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西区位于蒋家墩和前城头村之间的马鞍形坡地上,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包括距今7300年左右的史前遗存和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两个时期。

图三  考古勘探工作照

图四  考古发掘工作照

蒋家墩遗址发现了距今7300年左右的史前遗存,是常州乃至苏南地区目前年代最早的古代文化遗存之一。经过钻探,这一时期遗迹位于蒋家墩和前城头村之间的马鞍形坡地上,文化层厚0.2-0.8米。出土的石器多为打制或局部磨光,制作工艺比较原始,器形有石斧、石刀和砺石等。出土陶器数量较多,以泥质陶加拌草木灰为主,器壁上有很多气孔;其次为夹炭陶和夹蚌陶,还有少量夹砂或夹石英末的陶片。纹饰以素面为主,多呈外红内黑,部分陶罐或陶釜外侧有磨光的黑衣,肩部、腹部或器耳上有刻划或乳丁纹饰。此外还发现一块彩陶片。器型组合比较简单,可辨有陶釜、罐、碗、豆、杯、网坠和支座等,陶釜可分为罐形釜和钵形釜两种,流行在上腹部装饰对称的鸡冠形鋬。

良渚文化地层较薄,仅分布于部分区域,清理灰坑一座,出土夹砂红陶“T”形鼎足、圈足底、泥质灰陶器把、纺轮等,其中鼎足的侧面有斜向刻划纹,足正面略宽,有竖向刻划纹。

图五  出土史前陶器

图六  出土刻纹陶片

图七  出土兽骨及鹿角

蒋家墩土墩本体经过考古,证实为一座周代古城,其形制与镇江孙家村吴国铸铜遗址相似,发现有壕沟、土墙、灰坑、灰沟等遗迹。壕沟呈椭圆形环绕土墩一周,沟底有一道与壕沟方向垂直的生土梗,出土石器、夹砂陶器、印纹陶器和原始瓷器残片。土墙位于壕沟内侧,呈长条形,断续围合在土墩边缘,截面呈梯形,土质纯净。土墙内侧发现有灰坑、小土台等生活遗迹,出土遗物丰富,包括石锛、陶鬲、鼎、印纹硬陶罐、原始瓷碗等。在环壕外侧发现周代灰沟1处,出土大量半成品石器,器形有箭镞、刀、矛、锥形器等,推测与石器加工有关,是宁镇山脉沿江地区吴国早期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八  周代古城壕沟与底部生土梗

图九  周代古城城墙局部

图十  出土周代陶器

图十一  出土半成品石器

蒋家墩遗址是近年来常州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史前遗存经测年确定距今7300年左右,与句容丁沙地、南京北阴阳营下层、蚌埠双墩等遗址有很多共性,属宁镇地区较早阶段的考古学文化,也是常州地区所发现年代最早的古代遗址,为探索马家浜文化来源和南北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良渚文化遗存的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宁镇地区文化面貌和南北交流提供了新的材料。周代古城遗址与早期吴文化密切相关,环壕和土墙环绕的居住址、环壕外侧的生产活动区域,为研究当时聚落功能分区、筑城特点提供了新的材料。

图十二  史前遗存测年数据

图十三  蒋家墩遗址地理位置

蒋家墩遗址的发现,将孟河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至距今7300年前,表明史前时期这里就是南北交流的枢纽。周代古城遗址的发现与现代“前城头”、“后城头”等地名相对,是孟河古镇历史传承的重要证明,也是常州吴文化研究的重要材料。随着小黄山地区整体开发建设,应将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发掘和展示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名山”。

图十四  蒋家墩遗址雪景

图十五  小黄山原始风光

图十六  小黄山原始风光

(市文保中心)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