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故居原住民座谈会在秋白馆召开
发布时间:2020-06-04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今年6月18日,是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85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先烈,继承秋白精神,5月28日上午,瞿秋白纪念馆与荷花池街道联合举办秋白故居原住民座谈会,常州民俗学会季全保会长,童方云副会长,瞿秋白纪念馆首任馆长赵庚林以及20余位热心市民参加活动。
瞿秋白纪念馆邀请瞿秋白故居附近的老邻居、老街坊、老乡亲的后辈们围绕秋白居住过的瞿家祠堂、读过书的觅渡小学……讲古道今,提供鲜活的资料,为研究瞿秋白,发挥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做了创新探索。会议气氛热烈,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专家季全保和老住户的互动更是高潮。
这些市民从小就生活在瞿秋白故居周边,是他们成长的地方。在座谈会上,他们的发言质朴而鲜活,不仅勾勒还原出觅渡桥、舜宜巷、庙沿河、祠堂对面民宅等旧街巷的模样,还畅谈了与瞿秋白有关的、原本淡忘的感人故事,受秋白精神感召的凡人风采、街巷邻里中的各种趣谈轶事。这是最真挚的、最朴实的情感,也是值得保存的人文历史资料,给后人留点美好的印象。
陈小金
今天来到这里感觉像是回家了,看到在坐的都是以前的老邻居,心里特别激动。我的母校是觅渡桥小学。小学毕业后,我考取了二中。记得有一年暑假,是黄梅天,河水上涨,我去菜场途中发现杨柳巷对面有个八岁的孩子掉入河里,当时河边有很多人围看,但没有人去救掉入河中的孩子,我看情况不对,立刻跳入河中,把那孩子救出。后来小孩的家人还带了20元钱和一盒桃酥来我家谢我,我坚决不肯收,我觉得小时候的思想教育很重要。我从小就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做好事不留名。
吴强
1955年到1961年在觅渡桥小学学习。秋白教室在东边数过来第二间,我在西边数过来第二间,秋白精神命名的中队,叫“秋白中队”,“秋白中队”在我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某一个礼拜天,老师让我去学校,这个时候我看见当时的校长正带着几个外国人参观觅渡桥小学,当时高大的外国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弟弟、儿子、孙女都在觅渡桥小学读书。我这里有一张1959年的四年级奖状,有校长的签名。
刘天云
今天我坐在瞿秋白纪念馆非常激动,就像我坐在自家的园子里。因为当时我家就住在马蹄巷,后来要建觅渡桥小学和秋白馆要拆迁,我家才搬离这里。我的爷爷刘梅庵和秋白是冠英小学的同学,入学不久两人就相识了。我的爷爷说秋白平时不爱说话,自小就很聪明,对事情总有不同的见解。我的爷爷大概在1910年的时候种下了一棵黄杨树,后来在1998年的时候通知老宅因纪念馆扩建要被征收,我就拜托当时秋白馆的赵馆长只要救活这棵树,我就心满意足了。前两天我听到这棵黄杨树已经进入了古树名录,我觉得非常开心。
贾建民
我从小住在庙沿河2号,就读于觅渡桥小学,是秋白中队成员,也是秋白艺术团成员,一到节假日,秋白艺术团就会有演出活动。学校会组织秋白中队成员每个礼拜会到秋白纪念馆打扫卫生。在印象中,庙沿河边有三个祠堂很有名,庄家祠堂,也就是当时冠英学堂,瞿氏祠堂是当时职工征粮所,还有一个就是贾家祠堂。
朱锦森
我住在庙沿河32号,在瞿氏宗祠东边,也就是现在纪念馆的位置。我们家住的房子房东姓瞿,还有“光荣妈妈”的称号。她的儿子都加了入共产党,其中一个叫瞿唯,是中国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我在中国银行工作的时候,中国银行行庆请到他演出。
胡君涵
我小的时候,灭四害,挖苍蝇蛹的时候,挖到钞票,后来交给了学校老师,我记得那时觅小里还有个展览馆,捡到的钞票就放在了学校展览馆里。我的同学都是觅渡桥小学的。
徐大伟
我出生于庙直街5号,我印象中的庙沿河,热闹得不得了。夏天,看见河里一船一船运西瓜,秋天是一船一船大蒜,到现在印象都很深。我们都是觅小学生,今天还见到了我的同班同学,几十年不见了,太高兴了!
徐筱媛
我家在庙沿河5号,我是徐大伟的姐姐。我家开一个鸟笼店,商号叫凤仪斋鸟笼店。我们小时候经常到瞿秋白故居里玩,那时候里面没有现在这么整洁,陈设很少。觅小和秋白故居紧紧相连,我们从小受到秋白革命精神的影响。我们一家人都是觅小毕业的,我们上学的时候叫冠英堂。
陈文汇
我家是舜宜巷6号。我家原来不住这儿,我在新桥小学上学。一年级下学期转学到觅渡桥小学读书。秋白在中共领导人中,我认为是文采最好的。他的诗、文,翻译,都非常好,了不起。现在我们常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提倡读书,市图书馆开办了”秋白书苑“,这个举措非常好。我们老百姓很支持,很受益。
季全保
首先感谢今天瞿秋白纪念馆提供这样的机会让这么多老居民聚集在一起,坐下来聊一聊过去的故事。大家都是住在这一带的居民,都是最有发言权的,比如钟楼,现在外面流传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它高31米,纵深7.2米,有敲钟、消防等四个功能,是常州重要的城市地标,1928年建造,1964年拆除。还有觅渡桥,1970年6月20日拆除的。
我花了很多年来做常州历史文化研究,就是要把这座城市的根脉保留下来,一座城市发展的高度不仅仅取决于要把房子造得多高,而是要把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
赵庚林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打开书,是故事,合上书,就是回忆。首先非常感谢我们的原住民、老邻居,我因为工作关系在这里进进出出,工作十五年,一直得到大家的关心、支持、厚爱,非常感谢大家。常州人民对秋白的热爱也一直感染着我。
1998年的时候,瞿秋白纪念馆建馆动迁,整个过程非常顺利,离不开大家的理解与支持。黄杨树当时能卖到几千块,但是捐赠者却无偿捐给瞿秋白纪念馆,因为这棵树是他的爷爷亲手栽种,爷爷是瞿秋白的同学,所以,这棵树非常珍贵,它凝结了三代人的情感,是常州人民热爱瞿秋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