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宣讲大赛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0-05-31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牢记党的嘱托、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就要讲好革命故事、小康故事和抗疫故事。2020年常州市红色故事宣讲大赛4月23日正式启动后,常州三杰纪念馆积极配合选拔,共选派10位优秀选手参赛,并走进常州新闻综合广播的直播室,通过音频为大家带来红色故事。
我们将通过微信公众号为大家带来常州三杰的红色故事,本期我们将听到的是常州三杰纪念馆的讲解员彭梦超带来的故事《秋之白华》以及俞青霞带来的故事《一方书桌》。
一位是儒雅从容的书生领袖,一位是快意恩仇的巾帼英雄,他们在动荡不安的斗争中携手,互相扶持,坚贞不渝。
在上大期间,杨之华一边读书,一边组织妇女解放运动的工作,也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瞿秋白,起初,瞿秋白和杨之华只在课堂和课后的学习上有所接触,杨之华为瞿秋白授课时表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深深折服,瞿秋白也对这位勤奋刻苦的学生很有好感,耐心地为她解释各种疑难问题。
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下,他们不断熟悉、互相了解,彼此的欣赏和共同的信仰,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1924年11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在获得沈剑龙的理解之后在上海登报结婚,这在婚姻包办、男尊女卑的旧社会里无疑是一枚原子弹,但它爆炸出的不是龌龊和黑暗,而是杨之华面对追求自由、独立、个性的果敢,是瞿秋白始终在之华身边陪伴、鼓励、爱护的温暖,是他们不惧怕流言、敢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坦荡,结婚时,秋白送给之华的结婚礼物是一枚金别针,别针上,是瞿秋白亲手刻的七个字:“赠我生命的伴侣”。
革命斗争漫长而艰辛,革命者的生活忙碌而动荡。但瞿秋白和杨之华的新婚小家庭依然充满了甜蜜和温馨。他们将女儿接到身边,改名为瞿独伊,秋白和独伊的感情很好,常给她写信,独伊叫他好爸爸。每当瞿秋白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总有热腾腾的饭菜在等着他;累了倦了,只要听到女儿叫他一声“好爸爸”,就觉得浑身充满力量;身上的长衫旧了、破了,瞿秋白也舍不得扔,上面有妻子在夜灯下缝织的补丁,一层又一层。
1928年,瞿秋白带着杨之华和独伊来到莫斯科。冬日的黄昏,一家三口在莫斯科的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的不亦乐乎。瞿秋白假装摔倒在地上,痛得爬不起来,吓得独伊哇哇大哭,过一会儿又忽然摊开手,做了个鬼脸,逗得母女俩哈哈大笑。
然而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因为中央重新分配工作,瞿秋白被安排到江西瑞金担任教育人民委员和苏维埃大学校长。在共同生活的十余年里,瞿秋白和杨之华曾有过很多次这样的分离,但他们不会想到,这一次,竟是永别。
1935年2月,瞿秋白被国民党逮捕,蒋介石曾多次派人劝降,但瞿秋白宁死不从。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罗汉岭,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从容就义,当时只有36岁。
告别人世前,瞿秋白曾留下这样的内心独白:
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她度过了这十年的生命。我还留恋什么?“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永别了,生命的伴侣!
秋之白华,是一枚印章,瞿秋白曾经对杨之华说过:“总有一天,我要把我们的名字刻成印章,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
在瞿秋白纪念馆展厅里保存着这样两件珍贵的史物,一方简朴的书桌和一只斑驳的书箱,这是瞿秋白1931年在上海避难时所使用过的家具。
这方小小的书桌陪伴着瞿秋白度过了多少个漫漫长夜。如今,当我们再次凝视这方书桌,不由得会想起“为衔春色”而“上云梢”的秋白。
1931年4月,被称作“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叛变了,当时上海的地下组织几乎完全遭到破坏。瞿秋白、杨之华夫妇被紧急转移到上海市紫霞路68号的谢旦如家避难。为躲避特务,谢旦如特意提前做出布置:在报纸上刊登“房屋招租”广告。于是一位正在养病的教授和夫人,带着装满书籍的皮箱搬进了谢家。
此时国民党正悬赏两万大洋通缉瞿秋白,而谢旦如对秋白的真实身份却守口如瓶,就连他的家人都不清楚这位叫“林复”的房客就是被通缉的瞿秋白,并把家里的一张书桌提供给秋白写作之用。从此瞿秋白隐居谢家将近两年时间,度过了一段难得的书斋生活。
而这张朴实无华的书桌就成了瞿秋白那两年的工作阵地。就在这方书桌前,他举起文学的武器,加入左翼文化战线。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和鲁迅成为了最亲密的战友,共同掮住黑暗的闸门,担起疗救民族灵魂的重任。在这张书桌上瞿秋白撰写了近百篇文艺理论、杂文、诗歌,系统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和作品,《现实》《乱弹》《论翻译》……
作品无声,却像灯塔一样,指引革命前进的方向;书桌无言,却铭刻着秋白在困境中彻夜不眠,奋笔疾书的历程。
然而命运多舛的他终究没能躲开敌人的抓捕,1935年2月,留在苏区的瞿秋白一次在转移途中被捕了。国民党几经劝降都被他严词拒绝,蒋介石发出了“就地枪决”的密令。6月18号那一天,瞿秋白高声唱着“英德纳雄奈尔”,缓步走出监狱,迎着枪口踏上了归程,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6岁。
噩耗传来,鲁迅极为悲痛地说,人给杀掉了,但作品是不能够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
也许他好好地当个文人,会成就另一番大业。可是,他没有。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他,当时的乱世需要他,尚处于初起阶段的中国共产党需要他。一位书生便毅然扛起了革命的大旗。
就是这方小小的,坚毅的书桌,让一个从江南常州走出的书生,用斗志昂扬的笔,在此撑开了一片革命信念的天地。正如毛主席题词中说的:瞿秋白“为人民工作的精神,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三杰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