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红色故事宣讲大赛火热进行 三杰故事“红”动常州

发布时间:2020-05-08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牢记党的嘱托、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就要讲好革命故事、小康故事和抗疫故事。2020年常州市红色故事宣讲大赛4月23日正式启动后,常州三杰纪念馆积极配合选拔,共选派10位优秀选手参赛,并走进常州新闻综合广播的直播室,通过音频为大家带来红色故事。

我们将通过微信公众号为大家带来每一期的红色故事,第一位参赛选手是常州三杰纪念馆的讲解员金丽娜,她带来的是瞿秋白和国际歌的故事《一曲战歌咏忠魂》。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那是1920年的冬天,寒风凛冽,瞿秋白在前往苏联途经哈尔滨时,第一次听到法国革命歌曲《国际歌》,那深沉博大的歌词和一往无前的铿锵旋律,使瞿秋白热血沸腾,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国际歌》推介给国内革命者和劳苦大众。1921年瞿秋白与俄文专修馆的同窗好友耿济之、郑振铎一起合译,以诗歌形式将译文发表在矛盾主编的《小说月报》时,当时这首歌被命为《第三国际党颂歌》,这是《国际歌》最早的中译本。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当时这首歌是作为诗歌来翻译的,并没有配上曲谱,不便传唱。

1922年,因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瞿秋白随陈独秀等人动身从苏联返回祖国,担任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主编。回到北京,在堂兄瞿纯白家里,秋白常常伏案工作到很晚,翻译共产国际有关文件和撰写文章。在这期间,瞿秋白重新翻译了《国际歌》,坐在小风琴前的他神情专注又研精致思,秋白先把五线谱改成了简谱,又仔细地用复写纸抄整洁,接着边弹边唱,不断斟酌修改,复写纸写了一张又一张,歌词被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顺口易唱为止。1923年6月15日,在《新青年》季刊第一期上刊登了瞿秋白翻译的这版《国际歌》,这一年,上海大学庆祝“双十节”时,瞿秋白引吭高歌自己翻译的《国际歌》,气势磅礴,感情激越,深深地感动了与会者。

重译《国际歌》的宗旨是要让翻译过来的歌词既准确又易唱,在翻译到“国际”一词时,瞿秋白踌躇了,因为“国际”这个词对应的中文只有两个字,但是外文却是多个字母和音节,如果照例翻译,配上原谱,那么“国际”这个词唱起来就拖得很长,而且不好唱,瞿秋白想了许久,斟酌再斟酌,最后想到了“音译”,把“国际”一词直接翻译成“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翻译完成后,瞿秋白曾说:“英特纳雄耐尔”这个词,在西欧各国文字里几乎都是同音的,现在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在唱的时候,可以和各国的音一致,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收到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

《国际歌》以声乐作品形式承载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革命观和人生观的伟大创造,是共产国际主义运动的音乐标志。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共和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时期,它的悲壮旋律始终响彻于共产党人的各种庄严场合乃至祖国的四面八方。

1935年2月,瞿秋白在转移途中不幸被捕,虽然经受了种种威逼利诱与残酷的身体折磨但仍然坚贞不屈,抵死不从。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押上刑场,高唱鼓舞他战斗一生的《国际歌》,慷慨就义。瞿秋白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义无反顾地奉献给了《国际歌》所纵情歌唱的、伟大壮丽的人类解放事业。


(三杰馆)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