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博物馆藏精品文物线上赏析(三)
发布时间:2020-03-29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常州博物馆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成果,持续推出馆藏精品文物的数字云展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让人们相聚在“云”端,欣赏异彩纷呈的精品文物,用文化的力量鼓舞士气抗击疫情。
恽寿平 蔬果册页
晚明以降,在江苏常州地区出现一个以文学、艺术为擅场的恽氏家族, 名士辈出,他们从明代中期以来便秉承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以笔墨自娱, 以家塾式的教育薪火相传,不少人有大量的书画作品行世,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其中以山水画家恽向和花鸟画家恽寿平最为知名。
恽寿平(1633—1690),原名格, 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云溪外史、瓯香馆主等,江苏常州武进人。他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诗文书画成就皆斐然, 尤长于没骨花卉,自称学北宋徐崇嗣法,重视写生,色彩明净,对明末清初花卉有“起衰之功”,被尊为“写生正派”,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国朝画征录》载:“近日无论江南江北, 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 , 遂有‘常州派’之目。”据《中国绘画》史载, “常州画派”达百人之多,学者风从, 至今盛而不衰,是常州人引以为豪的古贤之一。
恽寿平从小跟堂伯父恽向学画, 初工山水,师法黄公望、王蒙、倪瓒, 受黄影响较大,笔墨秀峭。后向武进同邑唐宇昭和唐炗父子学画花鸟。唐家富藏古代书画名迹,恽寿平认真临摹,与唐氏父子探讨“没骨法”源流。由于恽寿平勤奋好学,刻苦钻研,30 岁左右便崭露头角,与唐炗有“恽牡丹、唐荷花”之誉。在“清初六大家” 中惟有恽寿平兼擅山水、花鸟,鉴于“四王”及吴历均以擅长山水画在先, 恽寿平便在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山水画艺的同时,另辟蹊径,潜心研究花鸟“没骨法”,在继承和发展了北宋徐崇嗣的“没骨花”法基础上,创造出设色明净、笔调简洁、格调清雅、自成一格的“恽体没骨”花卉画风。
恽寿平之所以能成为常州画派的领袖人物,与他的家学渊源、天赋、交游与勤奋等是分不开的,同时他“耻为天下第二写手”的创新争先精神, 加之数十年的探讨研习,最终形成了他那独具特色的“没骨写生”花卉,色、光、态、韵俱胜,开创了明末清初花鸟画的新局面。他恢复和发展了失传的没骨花画法,其“没骨花卉”,去脂粉华靡之态,复还本色。除继承精华,还独创“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的点染同用技法。在画面构制上,恽寿平亦注重色、墨、水的充分调和互渗,并利用其在纸或绢上的自然洇润而使之形成轻薄鲜亮的美感 , 造成灵动清爽的艺术效果, 饶有机趣。从恽寿平传世的许多花鸟画作品来看,主要以水墨着色渲染,种类繁多,画面中各色花卉虫鱼, 形神兼备,一草一木,一禽一兽 之间都透露出似可触摸的灵气。“飘飘若仙,宛如李白之诗”,“赋色之妙,为古今绝艺”。后人赞 誉,绝不为过。其诗、书、画三 者均有较高造诣,常常画成,自 题书跋,被誉为“南田三绝”。
常州博物馆藏其四开《蔬果册页》足可见其书画功力,图中描绘田园蔬果,皆为日常所见之物,经过他的精心提炼,显得尤为亲切动人。蔬果主要以墨彩点染而成,色彩虽然鲜艳,却不滞重,用笔洒脱清隽,充满了生机, 可见他“没骨法”之神韵。款字书法亦很精彩,以王献之为体, 褚遂良为面,黄庭坚为骨,优雅自然而不失法度谨严,与其画风可谓相得益彰,是其诗书画三绝之佳作。从题款得知,恽寿平画此册时已五十三岁,是赁居瓯香馆时所作,亦是晚年得意写生之作,合乎其“甚似则近俗,不似则离,惟能通笔外之意,随笔点染,生动有韵,斯免二障”的要求。他写的蔬果,满册尽透清香之味,亦是其人格和生活的写照。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