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常州三杰纪念馆特邀吕思勉研究专家来常州讲座

发布时间:2019-11-05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江苏常州人,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

10月26日下午,由常州三杰纪念馆作为常州市第六届“文化100”惠民活动项目特别邀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耕华来常为大家讲授“吕思勉的‘遗产’”。

张耕华教授是吕思勉研究专家,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史学史和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熟悉大学、中学历史教学。著有《史学大师:吕思勉》、《历史哲学引论》等书,编有《大学中国史》(合编)、《吕思勉讲中国史》等历史读物。

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吕思勉的‘遗产’”,这里所说的遗产,既指有形的,也指无形的,是借助遗产两个字,张耕华从吕氏家族、吕氏故居、吕氏著述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吕氏一支到吕思勉时已家道中落,与妻子共育有三男二女,但三儿先后夭折、去世,只有小女吕翼仁于1994年病逝……;到吕思勉的父亲一代,家境每况愈下,父亲去世时,仅留下一处房产,即现在的吕思勉故居……;从小说到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各类历史教材、讲义及各类史学专业书籍吕思勉一生留下1400多万字的著作。

“吕思勉先生,十六岁开始读正史。23岁,首次读完二十四史。”讲到这里,张耕华教授分享道,“吕先生读书、写札记是每天的功课。这是现在适龄孩子应该去尝试做的事情。”

另外,张耕华还特别指出吕思勉先生鲜明的写作特点:大视野,通识感,不拘泥于局部细节。并引用吕思勉的:“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书本的记载,和阅历所得,合同而化,才是真正的学问。不必兢兢于故纸堆中讨生活。”来勉励在座的青年。

讲堂尾声,吕思勉先生的遗产如何继承?简单来说那就是读吕先生的书。吕思勉的书很多,张耕华围绕从吕著中辑出一本既包含吕氏精华,又适合一般读者学习中国史的通俗读本,介绍了新编的《吕思勉讲中国史》,最后就青年学生如何学习历史等问题与市民朋友进行了互动和探讨。

(三杰馆)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