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针”意——常州博物馆举办乱针绣体验活动
发布时间:2019-04-04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曾如此形容由杨守玉先生始创的乱针绣。乱针绣,不仅是“常州三宝”之一,还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公众深入感受这项著名非遗,3月31日下午,常州博物馆与常州乱针绣博物馆合作开展了“指尖上的约会——乱针绣体验活动”。活动指导老师由常州乱针绣博物馆刺绣讲师、有着十余年手工教学经验的赵旻担任,共吸引近20名观众参与。
活动伊始,赵老师将乱针绣的历史发展和传承现状向大家娓娓道来。乱针绣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突破了传统刺绣排比色线成型的绣法,而是把西洋油画的色彩和素描的衬影法用于绣画,针法看似斑驳陆离、丝线纵横交错,却能产生栩栩如生,宛如油画的效果。在传世的80余年里,它似一朵奇葩,在中国刺绣家族中自成一格地华丽绽放。
听完赵老师的介绍,大家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要亲手体验一番。但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何况是刺绣这样的精细活。大家先从材料包里取出针、线、剪刀和印有《石榴蜀葵图》的团扇,跟着赵老师的示范将一根常规丝线劈成分支的细线,完成穿针打结这一步骤。接着,赵老师在白板上用笔画出乱针绣的独特绣法,即将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绣法改造成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就像绣一个个变形的英文字母“X”,绣的时候还要根据图案轮廓和颜色深浅进行灵活调整。大家看老师绣得得心应手,但直到自己动手后才体会到,作品想要达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而又乱中有序的效果是需要深厚功底的。在赵老师的提点和帮助下,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大部分学员的枝、叶、石榴都已在团扇上初具雏形,在收获满满成就感的同时,大家更加感叹乱针绣技艺的传承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不变的初心和长久的坚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中所用到的《石榴蜀葵图》乱针绣团扇材料包是由常州博物馆与常州乱针绣博物馆合作开发的文创产品,团扇上的图案选自常州博物馆藏清代李鱓的《石榴蜀葵图轴》。
博物馆不仅是宣传非遗的主要平台,更是传承非遗的重要阵地。未来,常州博物馆会继续通过开展非遗类体验活动、开发非遗类文创产品等途径,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加入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让“匠心匠艺”代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