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三做三比出成绩——常州文化艺术研究所四夺国家艺术基金

发布时间:2017-08-31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今年,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斩获四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扶持,分别是言禹墨个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创作项目后,他的曲艺文本《五面间谍》获得编剧类滚动资助,是江苏省第一个获得编剧类滚动资金的项目;张军的滑稽戏《红衣奶奶》获得青年创作人才项目资助,该项目是国家文化部为培养优秀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专门设立的专项人才类扶持项目,江苏仅2人入选;张军的小戏《好人老马》又再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舞台项目资助。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剧目室初设于1964年,至今五十余载,主要工作是定并实施全市专业戏剧创作规划,组织专业编剧从事剧本创作,指导下辖五区两市专业剧团的剧目创作、加工、修改和开展戏剧评论活动,组织人才进行地方文化研究。我所组织全体人员及全市兼职编创人员共18人,其中青年编剧4人,在全省剧目室编剧人数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在作品数量及质量来说取得了傲人的成绩,频频获得省级国家级大奖及项目基金的培养扶持,光国家艺术基金就斩获了4个门类的项目扶持资金,这些硕硕成果与我所注重人才培养尤其是青年人才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近年来,我们在青年编剧人才培养方面尝试了“看、听、讲、动”二度培养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

看——首先加大阅读量。单位设立购读基金,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汲取养分,拓展能力。青年编剧强化精品观摩,既重视艺术共性的品鉴,又兼顾个人趣味的发展。观摩舞台艺术精品成为专业成长的有力保障。全所全年观摩各类剧目累计达100多人次。“借鉴提高”成为创作和研究人员的自觉意识。

听——从听课中汲取精华。支持青年编剧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的各类专业培训班,倾听各界专家学者的理念与经验。我们先后报送参加了文化部第二期全国戏剧创作与评论高级研修班、国家艺术基金青年编剧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国家艺术基金音乐剧创作及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高级培训班、全国小剧场人才培训班、第三届江苏省优秀青年曲艺人才高级研修班、江苏省戏剧讲坛、江苏省艺术研究员“陶风讲坛”等多个培训项目,参训达15人次,受训面达64%。通过听课,激发创作灵感,收获创作和研究素材,架起了人才与教授学者沟通学习的有效通道,使人才培养进入更专业、更广阔、更快捷的“高铁通道”。

讲——就是把创作实践变为理论传播,使理性思考与感性创作相互融合。2016年我们承办了“国学讲堂”,活动开展一年来,得到领导专家和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搭建这样的平台,一方面是为了弘扬中华灿烂文化,满足百姓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打造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专题讲课,使我们的青年人才深化了对创作和研究的认识,挖掘更多题材,获取更多体验和素材。

动——就是结合实际全员动起来!动,在于全员制订工作目标任务书,让责任与担当同行;动,在于投身“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较量》,让编、导、演等业务融会贯通;动,在于名师带高徒的有效契合,安排青年编剧丁杰与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编剧张弘(著名编剧罗周的老师)师徒结对、青年编剧言禹墨与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系主任吕效平(票房达1千多万的“神剧”《蒋公的面子》导演)师徒结对、青年编剧张军与中国儿童剧院前院长、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师徒结对;动,在于专业创作与服务院团有机结合,5位编剧分别对口歌舞剧院、锡剧院、滑稽剧团和曲艺团,开展了“三比三做”活动(比学习、比创意、比奉献;做生活的实习生、做剧团的服务员、做群众的传声筒);动,在于勇于突破职能的约束,自加压力开设每周一期的“国学讲堂”,让各界人士检验我们的根底和能力。总而言之,是要在全所上下形成争先创优的好气氛,成果业绩的最优化。

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着力培育青年编剧人才,具体围绕“三做三比”制定了三条措施:一、主动与江苏省剧目室及盐城等成绩突出的地方剧目室进行交流对接,借鉴先进经验,促进自身创作。二、培养青年编剧、业余编剧中的创作骨干,通过剧本评奖、专家指导、创作论坛等形式,发挥青年骨干在文化现代化中的创新精神。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剧目创作与地方文化研究结合,将常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转换为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我所对新形势、新要求有全面认识并展开了积极讨论,回顾了往年创作主要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为建设常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创作更多体现伟大时代的文化精品,贡献出更多的百姓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为推进文化现代化、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