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要闻 >> 内容

常州神秘土墩群证实为周代古墓 保存最好最典型

发布时间:2017-05-19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沉睡于常州金坛茅山脚下一处茶园2000多年的神秘土墩群,经过近一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后,证实为周代古墓。

土墩群位于金坛薛埠镇立夫路,正在建设中的265省道穿越而过。2016年12月,在省文物局统一协调下,由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具体负责,联合常州博物馆、金坛博物馆、淮安博物馆、镇江博物馆以及徐州博物馆的50余名专业考古精兵强将,开始在265省道的文物点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工作。通过标准式、创新式考古方法,层层“剥洋葱”,对挖掘出的墓葬、祭祀器等进行考证,证实该处土墩是周代古墓,距今约2700年。

据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周润垦介绍,265省道整个建设工程涉及文物点主要以土墩墓为主。目前考古挖掘8座周代土墩墓、2座明清窑址、3座六朝古墓。挖掘出的几何印纹硬陶、原始青瓷等文物近千件,暂存金坛博物馆。待修复、研究等工作结束,近千件周代文物,或将择期展出。周所介绍,土墩墓最早发现在50年代,70年代初次发掘,句容浮山果园最早命名土墩墓。此种墓体流行于商周时期,苏南地区土墩墓集中于西周和春秋时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土墩墓是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特有的墓葬形式,也是江南地区分布最广、保存最好、最为典型、最具土著文化特色的周代遗存。苏南地区又以茅山两侧和宁镇丘陵分布最为密集。金坛境内这个土墩墓群,从古墓数量、规模、发现的文物来看,可以说是江南土墩墓的典型代表,为研究当时葬俗和社会结构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考古学材料。

在去参观另一处考古现场时,远远看到一堵金灿灿的土墙横亘于在建的265省道中央。这是由常州考古队负责的文物点。项目负责人彭辉向媒体透露,该处土墩墓体俯视呈放射线状,由植物编织袋装土垒积而成。彭博士指着清晰的柱痕及燃烧黑迹称,至此还未发现完整器物,但从整体来看,此墓更具多样性、复杂性、神秘性,并推测此墩是一墩一墓,或是地区性的祭祀场所。

记者从考古现场及周边环境看,考古工作最接“地气”,也最受天气考验。周润垦副所长很有情怀地说,这6支考古队,是迎着风雪来,顶着烈日干,面对文化遗存,我们时刻在苦苦思索,小心地求证。负责现场的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曹军,是位晒得黑灿灿的帅小伙,据说还是位爱写诗的文艺青年。面对记者提问,曹军如数家珍地透露,已挖掘的8座土墩墓,有一墩一墓,一墩多墓,主要遗迹内容有墓葬、祭祀器物群、主墓建筑、墓下建筑等。其中一墩多墓,呈向心型结构形式,可见一种浓郁的向心文化。

 有资料显示,一墩多墓向心型结构的形式,是当时家族墓葬形制的突出体现,该类墓葬形制对中国汉代家族墓葬形制的形成、日本弥生时代的坟丘墓和古坟时代的古坟、韩国马韩时代的墓葬等都产生了深渊影响,多年以来,日本、韩国学者多次到苏南地区对土墩墓进行考察。

常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晓东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是常州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周年,在即将迎来世界文化遗产日、《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期间走进考古现场,对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保护、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现场发掘的陶器、原始青瓷,充分表明周代制陶艺术、文化审美的高度发达,也充分表明金坛茅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集聚区。周代丰富的生活方式,进一步表明3000前的江南与中原地区共同呼应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周局介绍,此处抢救性考古挖掘意义重大,是未来开展重大工程实施建设行为做好地下文物保护的典范,也是严格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江苏省文保条例,对重大文化遗存埋葬区考古加大力度、提高水准的典范。全省6支考古队精诚合力,金坛交通部门、文化部门通力合作,265省道考古工作已取得圆满性成功。

考古,是对文物的敬畏,是对文化的尊重。说得情怀一点,是穿越千年,对话先人,看上去满满的诗意。当走近考古现场,便知考古工作的枯燥、艰辛。常州知名楹联专家马士勇日前赋诗礼赞:

 常年辗转在荒垠,正史穷源捷报频。

 解惑除疑凭睿智,跋山涉水历艰辛。

 天机悟透司规律,地理禅明识果因。

 暗慕诸君知密码,时空跨越晤先民。

 确实,面对文化遗存,考古队员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每个眼神,都细致入微;每个思考,都亘古纵今。看那一位位晒得黝黑的考古人,分明是用最柔软的心,呵护着沉睡千百年的人类文明。用周晓东副局长的话说,文保任重道远,考古还有诗和远方。(转自中国常州网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