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常州博物馆“木梳诞生记”冬令营欢乐结营

发布时间:2016-02-06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梳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那么,一把木梳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1月26日-2月4日,由常州博物馆和常州广播电视台云合传媒联合开展的“木梳诞生记”冬令营带领大家一起揭开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的神秘面纱。本次活动特邀以常州梳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邢粮为首的专业团队担任指导老师,6期活动共吸引180余名学生参加。

    木梳制作是精湛的民族技艺,用料讲究、工艺复杂,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本次活动注重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在邢粮老师为大家介绍常州梳篦的历史发展、艺术价值的基础上,由孩子们亲手体验木梳制作中的开齿、抛齿、划线、锯背、描绘等五道重要工序。面对第一次见到的开齿机、造型机等复杂的机器,孩子们有的手足无措,有的则跃跃欲试,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大家渐渐表现得得心应手,最终将一块块普通的木板变为了一把把精巧的木梳。体验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在成型的木梳上绘制图案,随着象征节节高的“翠竹图”、代表花开富贵的“牡丹图”、寓意和和美美的“雅荷图”等图案在孩子们的画笔下绽放,整把木梳都鲜活灵动起来。活动还吸引了来自美国、毛里求斯、也门的外国友人,他们在体验后纷纷表示,中国传统手工艺博大精深,令人赞叹。

    本次活动首次以新媒体微信为主要宣传平台,反响热烈,预计2期的活动最后加开至6期。为扩大活动影响力,常州博物馆联合常州广播电视台云合传媒对每期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拍摄并制作专题片,于常州电视台公共频道《七彩00后》栏目播出,所有参与者都能在节目中“搜寻”到自己的单独镜头。活动最后,孩子们还能获得由常州博物馆颁发的“非遗小传人”证书。此次冬令营将鲜为人知的传统手工艺带入了公众视野,不仅使孩子们收获了知识和快乐,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