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心国学大讲堂名师系列】第10讲——孟子·人性与道德
发布时间:2016-11-22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11月21日下午,知名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主讲的“孟子·人性与道德”在民元里1号如期开讲,本次讲座也是国学讲堂今年的最后一讲。
他从人性问题、道德问题、中华道德的基础、信仰的力量4个方面,为在场的市民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精神文化的洗礼。
在讲座中,鲍鹏山谈到,“人性本善”是儒家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孟子通过“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来解说“人性本善”这一命题,似乎并不能使人信服,人性之善恶争论了几千年,至今也无法形成定论。可见,“性善”只是一种价值认定,而非事实证明。
那么,孟子为何坚持人性本善?鲍鹏山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道:我们要做一个好人,这是道德问题。而对很多人而言,相信好人有好报是他们做好人的原因,但这个信念其实是靠不住的,因为现实中好人无好报的例子绝不在少数。对此,孟子的解决方法就是:人性本善。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做好人即做自己;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不做好人就不足为人。鲍鹏山表示,孟子还使用了类推论证等等方法,比如,用口有同味、耳有同听、目有同美来证明心有所同,而心之所同,就是义理,就是善。
那么,孟子真的没有证明人性本善吗?鲍鹏山谈到,孟子在解说道德时,反躬自问,自己是否有完全不出于利益而只遵从道义做某件事?答案有,那么自己心中是有善的。再推己及人,每个人心中都是有善的,这就是孟子对人性本善的终极证明。其实,孟子不是在证明“有没有”,而是在反问“信不信”。 鲍鹏山强调,价值的存在在于信念的存在,如果我们相信人性本善,那么这个善就是存在的。人性善不善不是问题,我们信不信才是问题,就像我们做好人是相信我们必须做好人一样。鲍鹏山说,孟子关于人性善的终极证明,是对于天道的证明,对于爱的证明。无论如何,他的证明给了我们相信自己的理由,相信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