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主席念错字的缺陷美
发布时间:2008-01-17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湖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唐浩明在湖南教育台《湖湘讲堂》“评点曾国藩”时,被网友“咬文嚼字”发现“一共念了6个错别字”,大言不惭要给唐浩明“纠错”,而“作协主席念错字”的消息,一时之间也激起轩然大波,在社会各界产生热烈争议。
(1月16日红网)“作协主席念错字”,乍看起来,颇有些美学错位的意思。在寻常人看来,“作协主席”理应是“博古通今、著作等身”的同义词,但是大伙儿可别忘了,作协主席也是人,也要食人间烟火,古圣先贤尚需见贤思齐不断地完善自身,何况在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呢?作为唐浩明来说,以堂堂作协主席之尊念了错别字,确乎有些美中不足。但客观说来,我国的全民普通话教育才推行20多年,如今已年满花甲的唐浩明,在他当时的教育背景下,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普通话教育,再加之非常浓厚的湖南口音影响,在一堂长达45分钟的电视讲座中,偶尔念了几个错别字,似也无伤大雅,当在情理当中。“咬文嚼字”的公开发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少有些“没事找抽”的嫌疑。
我不知这位唤作“咬文嚼字”的仁兄是何方神圣,但是显而易见,该同学对唐浩明先生于湖湘文化的杰出贡献,显是知之甚少没啥认识的。这些年我厮混在紫禁城,每每和伟大首都的大老爷们以及来自三山五岳的文朋骚友一起附庸风雅吟风弄月时,谈及“文坛湘军”,现在还活着的湖南文化人,唯有唐浩明和王跃文两位可以让那些孤芳自赏的相轻文人竖一竖大拇指,于是乎,这也让五年前便立志要与唐浩明的“历史小说”、王跃文的“官场小说”鼎足而立分庭抗礼、竖起湖湘文化第三面“青春小说”大旗的张一一先生惭愧莫名,不敢不夙兴夜寐笔耕不辍吾日三省吾身。而唐浩明先生大作《曾国藩》对个人奋斗的励志作用,对处理家庭关系、官场关系等方面现实的指导意义,更是远远超越“同行”的范畴,早早成为家长们几乎人手一册的教科书和大小公务员奉若珍宝的《圣经》,《曾国藩》的享誉华人世界,为湖湘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唐浩明先生那是做出了卓越贡献。两相对照,“咬文嚼字”朋友对唐浩明先生“念错字”的文过饰非上纲上线,看起来竟是那样的脆弱与牵强。
当然,我无意为唐浩明先生的“念错字”进行辩解,在世界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时空的距离已逐渐变得渺小的今天,“口音重”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和提倡的大好事。但从另外的层面来说,唐浩明“念错字”的同时,不但给家乡人民一种神秘的亲切感,同时也昭示出一种社会的和谐,让数不尽还在苦苦挣扎、不断沉淀的文学青年们看到奋斗的希望,原来,往日印象里似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作协主席们,也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之处,要想达到他们的高度,并非是那样的不可企及!
如此说来,作协主席“念错字”,何尝又不是一种“缺陷美”呢?(作者:张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