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国学”不是文化快餐

发布时间:2007-11-27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然而,在“国学热”持续升温之时,有些解读却变了味———于丹刚讲完论语《心得》,就有十博士联名抵制,指责其误导大众;王立群这边厢正大揭司马相如骗财骗色,文君文化研究会的数十位专家那边厢立马发起了“倒王运动”;孙立群痛批李斯,学者曹昇立马撰文要其向李斯道歉……

  熙攘喧哗之中,“国学”的娱乐效果已经远远大于传播意义。你还别不信,学者站上讲坛,讲“经”说“史”,把皇帝称老板,简单地把孔子定性为快乐的人,把诸葛亮描绘为阴谋家,断章取义、偏执一词、戏说历史、新编故事,听得老百姓云遮雾罩、欲罢不能,书商见有卖点,便策划出书,并冠之以“国学精粹”包装推广。而学者、写手也纷纷走出书斋,你品三国,我读唐朝,他说明史,紧接着,耸人听闻的观点纷纷出笼,“国学”过度娱乐化已经显现弊端,严谨的考证成了书面的文字游戏,开始剑走偏锋。

  著名文化思想家张岂之曾公开表示担忧:在当前的传统文化普及工作中,一些人利用多种现代的传播手段,包括影视、网络等,对国学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一味跟风学样,国学很可能会沦为一种文化快餐。

  突然间想起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这位为了弘扬国学奔走四方的老人,当年的一部《论语别裁》也曾引得洛阳纸贵。同为品读《论语》的“心得”之作,近800页的大部头条分缕析,逐字逐句考证,其间贯穿了传统精神。严谨并不一定远离大众,细细读来,先生的很多语言通俗而不媚俗,比如在解读“弋不射宿”(不射栖息之鸟)之时,用旧体小说中描写武林高手发射暗器时通常大喊“看镖”作比来阐述民族特性,让人不由会心一笑。遗憾的是,缺了商业炒作,先生的书只能安静地躺在书店的角落里,冷眼旁观一众专家学者、网络写手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你来我往。

  毫无疑问,“国学热”的兴起足以证明广大民众呼唤并需要传统文化的回归,在这样的机遇面前,我们的专家学者是否应当多多思考如何去传承那些无论在困境顺境中都能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始终屹立不倒的精神,而非扭住历史的枝蔓不放,为媚俗一味曲解。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