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艺术当“一字不苟”

发布时间:2007-11-26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当下,电视节目特别是电视剧频频出错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字幕出现错别字的,有演员念错字的,有历史常识出错的。比如,前阵子在电视台播出的《一帘幽梦》中,贵妃居然将“暴殄(tiǎn)天物”读为“暴珍(zhēn)天物”;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演员将“大米多少钱一石(dàn)”,说成了“多少钱一石(shí)”,等等。

    面对差错,一些编导并不在乎,有的甚至把观众善意的批评说成是小题大做,这是编导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作为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大众传媒,电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可小视,出现任何差错,都容易对观众产生误导。电视剧多产、快产得以质量为前提。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速成的电视剧大都失之于粗糙,难逃速朽的厄运。中国电视剧总产量惊人但精品不多,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创作者心浮气躁,只顾着推出作品抢占市场,而忽略了对作品本身的精雕细琢和反复打磨。

    在敬业这一点上,编剧、导演和演员应该多向前辈艺术家们学习。上世纪20年代,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演唱的《甘露寺》蜚声剧坛。该唱段灌制成的唱片销路极好。后来,马连良发现唱片的唱词有误:将“汉寿亭侯”误为“寿亭侯”,随即购回全部唱片并销毁。这件事给马连良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但他对艺术严肃认真的态度却成为剧坛佳话。马连良对艺术“一字不苟”的精神,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扬光大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图书质量有明文规定,合格图书的差错率应低于万分之一。那么,有关部门是否可以考虑对电视剧的差错率也设一道“红线”,并将此作为评比优秀电视节目的依据之一呢? 

    此外,各电视剧制作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差错,例如可以聘请有经验的文字校对人员和专业播音人员,负责电视剧字幕校对和台词读音校正工作。有了管理规定约束,防错、纠错的机制就会逐步形成,我们的荧屏就有望少一些差错。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