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里的民族精神
发布时间:2007-11-22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新的一年日益临近,一个关于节假日“改革”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根据新的方案,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将会被列为公共假日,在全国性假日增加一天的同时,假日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意味将得以延伸。
应该说,在假日调整的经济意义之外,它所凝聚的文化精神,无论对于发展中的国家,还是力图保持强势的国家,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种节日的“凝聚功能”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感恩节(今年是11月22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提起感恩节,人们可能会想到火鸡,会想到感恩节游行,会想到感恩节掀起的消费热潮,但却未必会想到这种节日所蕴含的将美国人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对于这个历史并不悠久的国家来说,感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增强文化认同的文化精神,因为当人们都对生活、对大自然、对民族的历史传统充满感激时,他们的内心会有更多的心理支撑,他们之间也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在“9·11”之后的那个特别的感恩节中,一位牧师则说出了许多人的心里话———感恩精神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他的话激起了强烈的共鸣,而美国媒体更是鼓励大家以感恩节为契机,进行“爱国消费”。
也正是基于这种心态,在“9·11”之后的几大节日里,美国人都表现出一如既往的乐观情绪。虽然受到了陌生人的攻击,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比以往更亲近了,许多久违的感觉———真爱、亲情、互助,竟然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找回了。事实上,节日对美国人来说,并不仅仅是众生欢聚的形式,更是对生命意义的认同。
而在平时,节日所扮演的,则是阐释建国目标、和谐人际关系乃至族际关系的角色。就像中国传统节日所强调的亲朋、邻里之间的走动、拜访、聚会形式一样,美国的节日,尤其是下半年的感恩节和圣诞节,则无疑给人们的和谐相处、情感释放创造了条件。
为美国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在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感恩节中,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则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这种和谐进取的文化内涵也正是推动美国发展的一大动力,更是日后克服诸多文化屏障的心理基础。
有意思的是,集中在上半年的一些节假日,则体现了美国精神中“肯定自我”的一面,无论是独立日、总统日,还是马丁路德·金纪念日、阵亡将士纪念日,都表现出了美国人宣扬以往历史的热情。这其中,独立日是最重要的宣扬和重温历史的节日,通过阐明独立的理由,把美国人所担负的民族使命烘托到极致。
而这种对“建国目标”的探求,从17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其间既包含了现实的要求,也包含着精神的要求。佛朗西斯·帕克曼在1865年就曾说道,“与旧大陆各民族文明的发源不同,美国文明的渊源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得一目了然。表面看来,这未免显得单薄脆弱,其实却是丰富而有力量。本来无力的东西依靠生活源泉就变得强大起来,在其他地方本会消失在人群中的人们,在这里成为挺然而立、掌握命运的人物。”很自然的,美国人为自己短暂的历史赋予了迷人的魅力,也为革命性的节日抹上了信仰的色彩。
其实,在许多国家,节假日的设计本身,都表现出民族进步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放假不只是为重温国家理想和民族神话提供了机会,而且通过丰富节日内容,更是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现实与历史之间、个人与民族之间的认识和联系。而这种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追寻民族理想的漫漫“长征”来说,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