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填平文化生活的城乡沟壑

发布时间:2007-11-22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新华社(皮曙初):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好戏连台,璀璨夺目,但是许多文艺工作者表示,在文艺百花齐放的同时,文化生活的城乡差异、贫富差距仍然是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在城里,一次活动、一场大戏的门票动辄数百元、上千元;而在农村,让农民掏上5元钱、10元钱看一出好戏也是高消费。每次“送戏下乡”的时候,屋顶上、树杈上都是观众的热闹景象让文艺工作者既高兴又心酸:农民想看到好的文艺节目不容易啊!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城乡文化体制的分割,二元结构明显,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的差距越拉越大,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出现了明显失衡。谈到这个问题,许多文艺工作者也很无奈:在目前的差额拨款管理体制下,许多地方剧院、剧团艰难求生,想要到农村去演出,挣不到钱不说,还要贴上职工们的生活费,谁有积极性去呢?

 

    缺乏主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必将导致农村文化阵地出现萎缩,一些低级庸俗、封建糟粕的文化垃圾还会乘虚而入,侵蚀农村文化体系的健康肌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也深深意识到,公共文化资源应该是全民共享的,不能因为农民收入低就剥夺了他们对文化欣赏的权利,这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也是文化体制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奖励或者补贴的方式支持文艺院团送戏下乡,一些地方还将戏剧纳入政府采购项目,用新的投入机制把文艺精品送到基层、送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许多文艺团体也在积极行动起来。

 

    文化体制改革应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对主流文艺团体、体现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产品的政策扶持长效机制,形成文艺精品下乡长久而畅通的渠道。

 

    文化消费需求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的繁荣不仅仅是鳞次栉比的大剧场、大戏院,更重要的是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既要建都市大剧场,也要建文化小广场,更要针对落后地区的现状,建设更多的乡村戏台。在八艺节群星奖评选中,一批适合基层演出的作品脱颖而出,受到了广大基层观众的欢迎。实践证明,还应该有更多适合农村市场特点的“农村版”“精简版”精彩剧目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特别是送到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的群体身边,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