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收藏火:投资“快门”该怎么按?
发布时间:2007-10-31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在前不久举行的“2007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来自国内外的300多名摄影家携1万多幅摄影作品参展,其中的300多幅由作者本人定价并贴上标签,照片完全按拍卖规格进行制作。“展览照片就是拍卖照片”———平遥影展大胆提出的理念一览无遗。
当国内书画市场依旧如火如荼,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的摄影收藏正开始崭露头角。摄影作品真实地记载着过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也是它收藏意义的所在。经过这些年来的“慢热”,中国影像界与高端收藏市场发生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并一步步地逼近资本市场。
国内影像拍卖投石问路
16年前,一双充满贫困山区孩子读书渴望的“大眼睛”被摄入镜头。当这幅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而“大眼睛”也打动了许多国人的心。到了今天,这幅照片已不仅仅是我国纪实摄影的代表作。2006年,解海龙的《希望工程之大眼睛》在中国首次影像专场拍卖上创下30.8万人民币的最高纪录。这场拍卖会上,共有132幅中国摄影作品上拍,成交率61%,成交额240多万元。有人把它视作中国影像艺术市场的开端。
进入2007年后,中国摄影作品在国内的拍卖市场中风生水起。北京诚轩5月的“中国摄影”专场上拍作品37件,成交率92%,成交总额达到304.2万元;同月,中国嘉德推出的“中国影像艺术”专场上拍作品84件,成交率86%,成交总额达到633万元;北京华辰6月影像专场上拍194件,成交率56.8%,专场拍卖的成交总额为349.7万元。与国内首次以“影像艺术”为主题的专场相比,影像作品拍卖的热点已经初露端倪。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现象是国内艺术市场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开掘了对新收藏门类的需求。
事实上,一些中国本土摄影师的影像作品已经逐步进入国际收藏家的视野,“中国印记”就是他们的方向标。有“影像魔术师”之称的摄影师杰利·尤斯曼曾说:“据我所知,在国外有很多著名的摄影收藏家,他们偏爱收藏中国的摄影作品。因为中国复杂多变的天气、变幻莫测的地形,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丰富多彩、富于变化。” 在今年的华辰春拍中,国际知名摄影师的作品第一次规模性地进入了中国的影像艺术收藏市场。上拍的21幅作品中,成交率达52.4%,成交额为54.23万元。这些国际名家名作在中国成功拍出,让人看到了中国影像拍卖市场的巨大升值和发展空间。在中国影像拍卖的始作俑者,华辰拍卖总经理甘学军看来,当其他的中国艺术品门类的拍卖还未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时,影像艺术则能依靠其与生俱来的特质后来居上,直接地面对国际市场。
纪实摄影记录历史瞬间
与所有艺术品相同,摄影作品也有它的种类区分。以摄影作品的收藏来说,大体可分为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好比一瓶耐人寻味的好酒,纪实摄影凝固的是历史瞬间,它的收藏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增大。而观念摄影则融入了更多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或者借助电脑和多媒体技术合成。
影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收藏界所接纳,如今影像资讯传播如此发达,对影像收藏,尤其是纪实摄影意味着什么?影像理论专家曾璜认为,目前正在进入收藏市场的纪实摄影,许多就等同于书画界的王羲之、颜真卿、齐白石这样大家之手的真迹。他认为,解海龙的《大眼睛》是一张“通过改变中国贫困地区几代人的生活而促进了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公平与发展”的影像,必定为藏家感兴趣的影像,必定会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收藏中国影像的机构、摄影博物馆、美术馆和收藏家关注和收藏。他说:“在这之后,任何一个摄影师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拍真实报道,真实报道也可以产生好的效果,也不见得就是坏的事情。所以这是在中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它在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里从几千元升到几十万元就不难理解了。”
在国内,与纪实摄影风格迥异的观念摄影还是新生事物,收藏市场总体上还没有形成。但国外的收藏家已经把目光投向这里,一些活跃在国际市场上的中国摄影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如香港苏富比的马六明《芬·马六明在长城走》(1998年作)成交价为26.4万港元,洪磊的《紫禁城的秋天》和《我梦见我被倒挂着听宋徽宗弹琴》分别以21.6万港元、9.6万港元成交。这些艺术家的观念摄影作品基本代表了中国目前观念摄影市场的状态,画廊价格约在4000至10000美元不等。但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他们的作品未来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尽管如此,当代前卫观念艺术摄影在国内的市场仍然不大。
收藏价值体现作品中
美国华裔摄影家赵羡藻先生算得上是摄影收藏中的“吃螃蟹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就开始收藏摄影作品。而当时的摄影作品相对很便宜,不少摄影大师的经典名作只卖两三百美元。10多年以后,由于赵先生的儿女上美国名牌私立大学需要一笔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赵先生便卖掉摄影藏品变现。没想到,他卖了几张藏品就轻易地筹到了这笔资金。近年来,他的摄影藏品价值不断提升,有的价格涨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就这样,赵先生一不小心成了摄影收藏家。
然而今天,谁都很难“一不小心”成为收藏家。毕竟影像名作奇货可居,除了资金,眼光还是必需的。在大多数艺术收藏家眼中,能够拿出几张好作品的摄影师成千上万,而能够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摄影师却寥寥无几。准备投身于摄影作品收藏之前,就必须要了解影响和决定摄影作品收藏价值的因素。一个摄影师在当时有多红、他在摄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都左右着其摄影作品的价格。即使是同一摄影师的作品,因为每幅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代表性不同,价格自然也分伯仲。这与其他艺术品投资颇为相似,作品本身在摄影师创作生涯中的代表性和重要性,对作品的价格产生极重要的作用。
归根结底,摄影的收藏价值还是凝结在作品之中。当收藏者一拿到一件摄影作品,首先就要关注作品的限售量和尺寸。一般情况下,作品的限售量越低,尺寸越大,价钱就越高。作为藏品的摄影作品,除了作者的签名以外,还要标明每一幅作品的限售量和编号。在2004年,《希望工程之大眼睛》总共有30张,第一张的售价只有600美元。此后,这幅照片在各种摄影展上陆续卖出23张,随着所剩数量的减少,该作品也在不断升值。去年11月23日出现在华辰拍卖的是其中编号为24/30的一幅。此外,摄影师经纪代理人本身的口碑好坏,也会影响到作品的价格,因为收藏品的来源是收藏者必须确定的因素之一。当然,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评判标准:完好的收藏品总是胜过残缺的收藏品;但残缺的收藏品仍然胜过精美的复制品。
打破“外冷内热”局面
旁顾西方收藏市场,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培育后,市场已成相当气候,并培育了一波又一波的爱好者。在国外,很多城市都有不同的照片收藏,有的是以机构形式出现,也有是个人的。西方许多著名的博物馆都设立了专门的摄影艺术展厅,比如美国的一些博物馆经常会举办一些摄影展览。所以,国外的摄影作品很早就进入投资者的眼里和交易市场,并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成为与书画同样的投资保值品。2006年,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的作品《池塘月光》以290万美元的天价被成功拍卖。
专家认为,中国摄影收藏市场起步较晚。有数据显示,华辰拍卖的132幅摄影作品创下240多万元的总成交额,流拍率却高达39%。有业内人士担忧:“中国影像市场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一位国内知名影像理论专家直言不讳地说,当资本介入之后,画廊推出东西往往先找策展人,以学术展的形式包装起来,让人以为这是新的潮流。这样浮躁的状况制造了许多貌似“观念”的摄影,只能限制国内市场而无法真正开拓海外市场。摄影师也有自己顾虑:要么买去的是纯粹的内容,要么是纯粹的形式,价值几何很难判断,摄影市场的泡沫很容易就被催生。
目前国内的影像市场存在着“外冷内热”的现象,也就是说摄影家、代理方对影像市场充满信心,而投资家、收藏者“下手”却非常谨慎。究其原因,摄影收藏市场的运行原则、操作规范、学术标准、价格体系都还很不健全,也无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摄影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摄影家、投资家、收藏家、经纪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力保障。不管怎么说,中国摄影收藏市场毕竟刚刚起步,若要市场规范和繁荣,还有待理念、规则和信誉的建立。(郭艺)
当国内书画市场依旧如火如荼,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的摄影收藏正开始崭露头角。摄影作品真实地记载着过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也是它收藏意义的所在。经过这些年来的“慢热”,中国影像界与高端收藏市场发生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并一步步地逼近资本市场。
国内影像拍卖投石问路
16年前,一双充满贫困山区孩子读书渴望的“大眼睛”被摄入镜头。当这幅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而“大眼睛”也打动了许多国人的心。到了今天,这幅照片已不仅仅是我国纪实摄影的代表作。2006年,解海龙的《希望工程之大眼睛》在中国首次影像专场拍卖上创下30.8万人民币的最高纪录。这场拍卖会上,共有132幅中国摄影作品上拍,成交率61%,成交额240多万元。有人把它视作中国影像艺术市场的开端。
进入2007年后,中国摄影作品在国内的拍卖市场中风生水起。北京诚轩5月的“中国摄影”专场上拍作品37件,成交率92%,成交总额达到304.2万元;同月,中国嘉德推出的“中国影像艺术”专场上拍作品84件,成交率86%,成交总额达到633万元;北京华辰6月影像专场上拍194件,成交率56.8%,专场拍卖的成交总额为349.7万元。与国内首次以“影像艺术”为主题的专场相比,影像作品拍卖的热点已经初露端倪。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现象是国内艺术市场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开掘了对新收藏门类的需求。
事实上,一些中国本土摄影师的影像作品已经逐步进入国际收藏家的视野,“中国印记”就是他们的方向标。有“影像魔术师”之称的摄影师杰利·尤斯曼曾说:“据我所知,在国外有很多著名的摄影收藏家,他们偏爱收藏中国的摄影作品。因为中国复杂多变的天气、变幻莫测的地形,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丰富多彩、富于变化。” 在今年的华辰春拍中,国际知名摄影师的作品第一次规模性地进入了中国的影像艺术收藏市场。上拍的21幅作品中,成交率达52.4%,成交额为54.23万元。这些国际名家名作在中国成功拍出,让人看到了中国影像拍卖市场的巨大升值和发展空间。在中国影像拍卖的始作俑者,华辰拍卖总经理甘学军看来,当其他的中国艺术品门类的拍卖还未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时,影像艺术则能依靠其与生俱来的特质后来居上,直接地面对国际市场。
纪实摄影记录历史瞬间
与所有艺术品相同,摄影作品也有它的种类区分。以摄影作品的收藏来说,大体可分为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好比一瓶耐人寻味的好酒,纪实摄影凝固的是历史瞬间,它的收藏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增大。而观念摄影则融入了更多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或者借助电脑和多媒体技术合成。
影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收藏界所接纳,如今影像资讯传播如此发达,对影像收藏,尤其是纪实摄影意味着什么?影像理论专家曾璜认为,目前正在进入收藏市场的纪实摄影,许多就等同于书画界的王羲之、颜真卿、齐白石这样大家之手的真迹。他认为,解海龙的《大眼睛》是一张“通过改变中国贫困地区几代人的生活而促进了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公平与发展”的影像,必定为藏家感兴趣的影像,必定会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收藏中国影像的机构、摄影博物馆、美术馆和收藏家关注和收藏。他说:“在这之后,任何一个摄影师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拍真实报道,真实报道也可以产生好的效果,也不见得就是坏的事情。所以这是在中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它在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里从几千元升到几十万元就不难理解了。”
在国内,与纪实摄影风格迥异的观念摄影还是新生事物,收藏市场总体上还没有形成。但国外的收藏家已经把目光投向这里,一些活跃在国际市场上的中国摄影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如香港苏富比的马六明《芬·马六明在长城走》(1998年作)成交价为26.4万港元,洪磊的《紫禁城的秋天》和《我梦见我被倒挂着听宋徽宗弹琴》分别以21.6万港元、9.6万港元成交。这些艺术家的观念摄影作品基本代表了中国目前观念摄影市场的状态,画廊价格约在4000至10000美元不等。但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他们的作品未来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尽管如此,当代前卫观念艺术摄影在国内的市场仍然不大。
收藏价值体现作品中
美国华裔摄影家赵羡藻先生算得上是摄影收藏中的“吃螃蟹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就开始收藏摄影作品。而当时的摄影作品相对很便宜,不少摄影大师的经典名作只卖两三百美元。10多年以后,由于赵先生的儿女上美国名牌私立大学需要一笔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赵先生便卖掉摄影藏品变现。没想到,他卖了几张藏品就轻易地筹到了这笔资金。近年来,他的摄影藏品价值不断提升,有的价格涨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就这样,赵先生一不小心成了摄影收藏家。
然而今天,谁都很难“一不小心”成为收藏家。毕竟影像名作奇货可居,除了资金,眼光还是必需的。在大多数艺术收藏家眼中,能够拿出几张好作品的摄影师成千上万,而能够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摄影师却寥寥无几。准备投身于摄影作品收藏之前,就必须要了解影响和决定摄影作品收藏价值的因素。一个摄影师在当时有多红、他在摄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都左右着其摄影作品的价格。即使是同一摄影师的作品,因为每幅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代表性不同,价格自然也分伯仲。这与其他艺术品投资颇为相似,作品本身在摄影师创作生涯中的代表性和重要性,对作品的价格产生极重要的作用。
归根结底,摄影的收藏价值还是凝结在作品之中。当收藏者一拿到一件摄影作品,首先就要关注作品的限售量和尺寸。一般情况下,作品的限售量越低,尺寸越大,价钱就越高。作为藏品的摄影作品,除了作者的签名以外,还要标明每一幅作品的限售量和编号。在2004年,《希望工程之大眼睛》总共有30张,第一张的售价只有600美元。此后,这幅照片在各种摄影展上陆续卖出23张,随着所剩数量的减少,该作品也在不断升值。去年11月23日出现在华辰拍卖的是其中编号为24/30的一幅。此外,摄影师经纪代理人本身的口碑好坏,也会影响到作品的价格,因为收藏品的来源是收藏者必须确定的因素之一。当然,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评判标准:完好的收藏品总是胜过残缺的收藏品;但残缺的收藏品仍然胜过精美的复制品。
打破“外冷内热”局面
旁顾西方收藏市场,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培育后,市场已成相当气候,并培育了一波又一波的爱好者。在国外,很多城市都有不同的照片收藏,有的是以机构形式出现,也有是个人的。西方许多著名的博物馆都设立了专门的摄影艺术展厅,比如美国的一些博物馆经常会举办一些摄影展览。所以,国外的摄影作品很早就进入投资者的眼里和交易市场,并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成为与书画同样的投资保值品。2006年,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的作品《池塘月光》以290万美元的天价被成功拍卖。
专家认为,中国摄影收藏市场起步较晚。有数据显示,华辰拍卖的132幅摄影作品创下240多万元的总成交额,流拍率却高达39%。有业内人士担忧:“中国影像市场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一位国内知名影像理论专家直言不讳地说,当资本介入之后,画廊推出东西往往先找策展人,以学术展的形式包装起来,让人以为这是新的潮流。这样浮躁的状况制造了许多貌似“观念”的摄影,只能限制国内市场而无法真正开拓海外市场。摄影师也有自己顾虑:要么买去的是纯粹的内容,要么是纯粹的形式,价值几何很难判断,摄影市场的泡沫很容易就被催生。
目前国内的影像市场存在着“外冷内热”的现象,也就是说摄影家、代理方对影像市场充满信心,而投资家、收藏者“下手”却非常谨慎。究其原因,摄影收藏市场的运行原则、操作规范、学术标准、价格体系都还很不健全,也无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摄影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摄影家、投资家、收藏家、经纪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力保障。不管怎么说,中国摄影收藏市场毕竟刚刚起步,若要市场规范和繁荣,还有待理念、规则和信誉的建立。(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