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作品展隆重启幕
发布时间:2007-10-17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昨天上午,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学生”、当代最负盛名的艺术家吴冠中,首次以“沧桑入画”为名将其作品带到母校进行展出,从而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成立8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
这次个展,也被画家自己看成有生之年最重要的展览之一,展览名“沧桑入画”四字也由吴冠中亲自取名并题写。
吴冠中于1936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就读(当时称国立艺专),毕业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校任教,在国外举行过多次画展,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一位具备独特精神世界的“文化孤行者”。
吴冠中带来的70幅作品中,有近年来他创作的《腊梅》、《觅彩》、《秋声赋》等作品,还有著名的《一九七四年•长江》。
这幅以长江风景为内容的代表作,从雪山源头画到入海口,长达603厘米,宽为19.5厘米,六个部分皆可单独成画,是目前吴冠中油画作品中最长的一幅。1974年,他与黄永玉、祝大年等人结伴到长江写生,从上海溯江而上到重庆,一路上观景写生,并收集素材,后来因故锁进抽屉,此后一直为人所遗忘。直到30年之后,长子吴可雨才意外发现了它。
由于《一九七四年•长江》已经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此画的市场价值目前无法估计,但故宫为它开出的保险价格超过1亿元人民币。
1919年,吴冠中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普通的村庄,在父亲的安排下,他考进了浙大高工的电机科。在一次军训中,他认识了当时在国立艺专就读的朱德群,就是朱德群带吴冠中到国立艺专的参观,改变了他的一生。
随后,在1936年吴冠中改考了国立艺专学习油画与中国画,师从林风眠、潘天寿等大师,从此踏上漫长艰辛的艺术征途。在6年的中国美院求学经历,对他一生的艺术实践和思想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随后,194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派战后第一批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吴冠中顺利获得了仅有两个的留法学习绘画名额,进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研习油画,受教于苏弗尔皮教授。
该展览包括吴冠中文献展和吴冠中作品展两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不倦探索的艺术创作。在本月15日-23日的展览期间,还将举行专门的吴冠中学术研讨活动,同时画家本人也将现身中国美院进行一系列学术讲座。
为了筹备“沧桑入画”——吴冠中艺术展,中国美院专门组建了一个学术团队,几经周折从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借到了22件吴先生的代表作。
据悉,88高龄的吴冠中已不常创作大幅绘画作品。在本次艺术展中展出的其他58幅,都为吴冠中近几年创作的佳作。
在吴冠中的画展中,有一幅字不是吴冠中写的,而是当时杭州艺专第四任校长陈之佛的小楷。小楷在美术馆三楼展出。
1946年时,国民党教育部选送战后第一批留学生,吴冠中当时考了第一名,得到了留法的名额。后到老师陈之佛家拜别,陈老听说吴冠中就是考了第一的学生,很是讶异,但也没有特别的表示。
几十年过后,陈老故去了,他的女儿在家中翻出了一幅陈之佛书写的小楷,内容就是当年吴冠中考试时所写的文章。原来,陈之佛当年作为考官,他看到这份答卷写得相当精彩,当场誊写了下来。由于考卷都为匿名,所以陈之佛当年并不知道作者就是吴冠中。这幅小楷被发现后,吴冠中很感念师长,因而将这幅作品郑重地收进本次展览。